海曙新闻网

创新宁波:“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2019年09月23日 14:4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外籍人才在公共测试平台做检测。(宁波材料所供图)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金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坚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开放融合集聚资源、以制度改革提升实力、以科技振兴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

  从克隆出世界第一尾体细胞金鱼的童第周,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116位甬籍院士;从国内首项摩托车轮毂挤压铸造技术,到“蛟龙号”深潜器、“嫦娥”探测器等大国重器核心科技;从1958年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第一家厂办研究院,到全市60家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

  干在实处无止境,勇立潮头显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宁波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民众生活的关键力量。

  涓涓之水奔流不息,“第一动力”在宁波终成浩荡大江。

  科技资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工作日一大早,甬江两岸的科创走廊车来人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彰显着宁波鲜活的科创生命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也是宁波产业的前沿阵地。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国家建设项目极少落户,科技资源极其匮乏。1957年,全市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630名,1958年才建立了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第一家厂办科学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紧紧抓住计划单列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第一家国字号研究机构——兵科院五二研究所在甬落地,“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全面实施,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系列“闯”和“试”,开启了宁波以科技资源助推创新的篇章。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推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指引浙江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

  沿着这一主线和总纲,宁波广泛链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启动“六争攻坚”行动,把“科技争投”作为工作重点,为全市科技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引才刷新“宁波速度”。仅仅考察了两天,被誉为“世界膜界泰斗”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黎念之就与宁波“牵手”;从首次见面到签订框架协议不到24小时,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等顶尖人才携团队落户宁波。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与宁波研究生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继揭牌成立,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宁波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共建宁波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和宁波锋成双亲纳米材料产业园……一系列院地合作、院企合作,以技术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目前,全市共引进共建高能级研发机构超过60家,与350余家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

  2018年,宁波人才净流入率达10.08%,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其中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首位。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建设各类研究院81家,已集聚各类人才3万多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拥有博士学位人数超过2000名。

  从跟踪模仿到原创领跑

  特质钛材制成“鱼鳔”,“蛟龙号”在水下升降自如;全球首创精密器械,心脏三尖瓣置换手术不用再“开胸锯骨”;打破国外百年垄断,“钢铁巨龙”有了能屈能伸的“关节”,应用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建设……

  一项项重点工程的背后,挺立着“宁波原创”的坚实背影。

  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极为薄弱。1986年,全市专利仅有7件,企业生产以低端加工为主,跟踪模仿是当时的主流。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成本优势不再,资本与技术向外转移的动力加大,跟随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道路越走越窄,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取得的辉煌难续。

  创新,正是打开宁波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为了振兴科技,宁波瞄准科学技术“高、精、尖、新”定位,先后发布了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队伍培养、新技术试验研究方向的一系列重要规划。宁波创造从无到有,重大原创成果开始涌现。

  以科技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产品做到最专、最精、最好。与技术“死磕”26年,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研制出首个国产C形密封环,一举打破中国核密封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200多个全球领跑并跑的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成为宁波的城市“名片”,一批以原创技术引爆市场的“单打冠军”涌现。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4.5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2件,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不日新者必日退。眼下,宁波正瞄准人工智能、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5G通信等未来产业,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

  宁波力争用5年时间,推出100个左右的战略性创新产品,形成若干个特色技术链条,催生带动一批千亿级产业,全面提升优化企业、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促使宁波创新能力“脱胎换骨”。

  创新生态从盆景转化为风景

  用科技“武装”生产,工作环境更好了,收入翻了倍;城乡公交用上了新能源,隆隆噪声不再,空气更加洁净;乡村靠科技“扮靓”,昔日田野化身“网红”观景点,一到假期便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万千农民在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过上了好日子……

  70年来,宁波从科技小城迈向创新强市。创新,成为宁波加速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一步“先手棋”,是各行各业宁波人口中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宁波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创新生态逐步从盆景转化为风景。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宁波打破局限于支持科技项目的单一方式、产品产业创新的线性模式,逐步建立起技术、人才、平台、资本等要素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科技创新赋能添力。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46条科技新政释放民营经济创新活力;高水平谋划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创新平台,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连珠成串”……全市加紧高端创新资源的布局和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高素质科技人才、高科技项目实现了从“三无到三有”的历史性转变。

  各项风险补偿为研发投入“保驾护航”。“减免的税费,可以再次投入研发和扩大生产,大大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宁波科田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宁波已累计为企业减税375.41亿元。

  在企业与“技术”之间牵线搭桥,技术交易有了深度融合的“大市场”。技术交易额从1987年的379.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37.4亿元,资本与技术联姻的“号角”愈发嘹亮。

  70年来,宁波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生动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真理。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宁波将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强省建设贡献宁波科技力量。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