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海曙做活粮食产业大文章

    2019年10月23日 10:5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徐慧琳 周唯轶 崔宁 通讯员朱斌 郑旭东)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近日,走在海曙的乡间田野上,大片大片的水稻正待收割,农民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粮食,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海曙农业发展底子好,而在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从粮食的种植到终端销售,从传统耕种到综合种养模式,从耕地保护到提高亩均产出,机械化、智能化等成为“新个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成为“新追求”,不断为海曙粮食产业铺陈新底色。

  数字化耕种促粮食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粮食安。

  海曙水稻种植看古林。“古林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稻产区,尤其是镇内的史前文化聚落遗存芦家桥遗址勘探出了稻壳、稻叶等,佐证了这里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层。”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起,原农业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落户古林镇蜃蛟片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区内,建设总面积10900亩。其中第一期建设约1900亩,涵盖800亩智能灌溉系统,试点重点为农机配置升级、智能装备配置、配套设施改造等;第二期建设约9000亩,试点重点为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集成应用和示范展示。

  “育种和种植技术不断突破,这是水稻屡创高产的秘方。”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曙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传统粮食种植以早、晚双季稻为主。近年来,许多农户开始种植紫云英、格桑花等绿肥植物来代替生产早稻。“紫云英、格桑花不仅好看,可作为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而且成熟后打碎还田,作为肥料,肥沃土壤。紫云英根系发达,每亩每季可固氮75-100公斤,因此,种植绿肥紫云英可减少氮肥的施放,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高质量发展,受广大农户认可。”

  此外,为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确保全区粮食功能区的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从去年开始,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技术人员开始指导农户在稻田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及性诱捕器。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不少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特别对紫外线敏感,这款捕虫器对害虫的杀伤力格外强。而诱捕器内置性诱剂,可直接诱杀水稻螟虫等各种害虫。通过大幅度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农田生态系统趋于完善,绿色生产、生态种植初显规模。

  近年来,海曙的良种选育也不断突破,“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成为了高产主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水稻栽种新技术新方法,强化超级稻的因种栽培,推进水稻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不断刷新亩产效益最大值。

  智慧化收储粮库(站)布局合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我区粮食产销关系和流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成为缺粮大市下的缺粮大区。”区发改局(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粮食产需缺口的状况,我区努力促进“粮田外延、粮仓外扩”,支持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拓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向东北、江苏、安徽等主产区引进粮源。

  推进粮库建设,是适应粮食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也是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区采用“待置保留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集并新建一批”的方法,全面实施粮库(粮站)工程建设规划,盘活资产资源、优化网点布局、提升仓储条件、改善粮站面貌。目前,全区共有古林粮库、洞桥粮站等粮库(粮站)8个,分布在各个镇(乡)。

  智慧化收储,让粮食放心“入住”。“仓顶有隔热板,地面有专门的通风管道,屋内有一个可以用电脑调控开关的窗户,这是解决粮堆通风降温问题的关键所在。粮仓内分布的一根根温度测量线可以随时测量粮食的‘体温’。”古林粮库有关负责人介绍,仓内采用科技储粮技术,实现了智能通风、智能温控、智能气调、远程监测以及内环流控温。“这样就可实现绿色环保储粮,降低粮食保管损耗,确保群众吃上安心粮、放心粮。”此外,通过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就可以查阅各个仓库粮食的体积、质量、温度、湿度等实时信息。

  目前,全区落实地方储备粮、应急成品粮以及储备油规模到位,建立应急供应网点55个,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放心粮油示范县”,“放心粮油”供应网实现所有镇(乡)街道全覆盖,为保障城乡居民粮油消费安全和维护粮油市场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销一体化构筑稻米全产业链

  随着稻米的价值不断攀升,有效带动了原粮销售和农民增收。在海曙,掘金大米加工的龙头企业有两家。其中,凭借着6条大型生产流水线,日加工能力达1000吨,被认定为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宁波梁桥米业,作为华东地区产业规模最大、市场占有份额最多、年出产率最高的大米加工企业,储粮能力已达到10万吨,能有效保障全市米袋子,还能供应全市及周边省市地区。

  “我们的大米生产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这几年,我们侧重生产米面食品,用科技标准消除粮食产品标准化、工业化的屏障,排粉等几款产品都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米氏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拥有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排粉加工生产流水线等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技术创新,并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销售网络系统,覆盖华东地区,创建的品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2018年底,米氏公司还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

  有了产业为依托,海曙实现水稻从田间到车间的“不落地”生产。据了解,仅梁桥米业和米氏两家公司就可每年照单全收海曙产稻谷,所产大米不仅兜底宁波市民的口粮,还辐射供应周边县市。

  记者还获悉,近日,海曙粮农还推出一款名叫“世外稻源”手机APP,有了这款APP,市民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水稻认养,还能在APP上选购该合作社自产自销的大米、菜油等农产品。横涨粮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培波告诉记者,合作社的产品可从田头直达餐桌。比如说,成熟的大米以稻谷的形式储存在指定的恒温恒湿仓库,再按照下单顾客预约,实时脱壳轧米。从谷子蜕变为大米的整个过程均采用原始加工方式,不抛光、不上色、不打蜡、不用添加剂和防腐剂,保留大米的胚芽及大米本身浓郁的米香,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打造稻米文化特色米食遍地开花

  随着稻米产业聚群发展,海曙不仅构建起一条设施完善的稻米加工链,还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提升水稻全产业链质效,把“稻米文章”越写越精彩。

  “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古林是重要的水稻产区,米食文化源远流长,古林的先民用稻米解决一日三餐的同时,开发出了许多米食,比如灰汁团、米馒头、发糕等。米食香,江南味,宁波人对米食情有独钟,近年来,海曙围绕稻米文化,相继推出米食文化节、春耕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唤醒了农耕文明的记忆和符号。米食文化节自举办以来,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古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米食文化节,唤起了在外游子浓浓的乡愁,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通过举行米食制作大赛,将宁波的优秀米食制品在古林集结,让优良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米食成为古林的一张“金名片”。

  在2018年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名单上,“王升大”出产的宁波汤圆榜上有名。王升大博物馆负责人说:“宁波汤圆起源于宋朝,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和少许白砂糖做馅,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是全国有名的小吃。”

  脱颖而出的海曙米食除了汤圆,还有龙凤金团。龙凤金团是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其中以“赵大有金团”最为有名。“赵大有”制作的龙凤金团形圆似月,色黄似金,一面印有龙凤浮雕,显示吉祥、团圆,另一面印有赵大有三字。龙凤金团皮薄馅多、口味甜糯、清香适口,芝麻馅、豆沙馅、黄豆馅,每一种口味都令人百吃不厌。在农博会上,赵大有金团还获得过金奖。

  此外,米食节、天胜农牧、王升大粮油工艺博物馆等不断提升稻米的文化附加值,展示海曙乡村文化旅游魅力,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文化赋值可以提高海曙稻米的影响力和品牌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升级加工模式则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并保证大米产品质量安全,把海曙稻米打造成“好产业”“好产品”以及“好景观”。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唯轶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