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石碶街道星光村——

文化璀璨 星光熠熠

    2019年12月23日 14:0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地铁2号线栎社站下车,沿栎社老街一路前行,就来到了奉化江畔的石碶街道星光村。村落沿南塘河呈带状分布,村民们临水而居,青砖红墙的新旧民居错落有致,显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

  宽敞的村道边,老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提起那些祖辈光荣的事迹,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作为一座村庄,星光村并不古老,最起码对于这个村子的样貌而言,它是现代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和随处可见的现代化商店,以及那些在改革开放的路上与时俱进的各类工厂,都在彰显着这座古村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古老的是它说不完的先贤轶事,以及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宝贵的人文财富。

  文人辈出血脉相传

  沿栎社街过市桥向南行50米,在狭窄的民宅小道中,青墙乌瓦的沈氏宗祠就出现在眼前。跨过门槛,进入宗祠天井,天井中安放着从台湾运过来的沈光文座像,沈氏宗祠同时也是沈光文纪念馆。

  据纪念馆的管理人员介绍,沈光文是明末抗清志士,自幼苦读,参加明经科考试而进太学;后清军入关,追随南明福王朝廷授予太常博士,并曾参预军务,晋升工部郎。福王政权被清军消灭后,沈光文得知桂王在广东肇庆一带另立朝廷,乃前往投奔,累迁为太仆寺少卿。1649年,沈光文前往金门,清福建总督李率泰以高官厚禄相诱,沈虽婉言相拒,但即滞闽未归。后来沈光文计划经海路迁居泉州,却在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下台湾,明朝遗老纷纷入台随郑;郑成功得知沈光文也在台湾后,曾加以接见,并赐予田宅。郑成功死后,沈光文对继位的郑经的若干施政令不满,曾为文讥讽,几遭迫害,乃落发出家,避祸“罗汉门”山中。明郑降清以后,清福建总督姚启圣曾答应助沈光文回归故里,但最后并未实现。

  沈光文晚年定居目加溜湾社(即今台南县善化镇),作为台湾文化的拓荒者,他为台湾汉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的《台湾赋》《台湾舆图考》《东海赋》等诗文,感时伤怀,记述当地风土民情,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台湾创办第一所汉语学校,倡导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他创办诗社,开创台湾文学,并用中医药为百姓开诊治病,是台湾的“中医鼻祖”。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30多年,对台湾的教育、文化、中医、方志等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被尊称为“开台先师”“台湾文化初祖”。他还以诗文写下了台湾第一批书面的文学作品,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后人建有纪念碑以资纪念,称为“台湾文献第一人”或“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是沈氏血脉传承中的其中一颗星星。据沈氏第18代孙沈蔼毛老人介绍,沈氏自宋由吴兴南迁以后,便名人辈出。

  年代早于沈光文的沈明臣,字嘉则,栎社人,年轻时以诗文闻名乡里,科举却屡试不中,一生未获功名。游太仓时谒见文坛巨子——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王称其为“布衣之杰”,文学家屠隆曾向他学诗。沈明臣一生著作宏丰,诗文7000余首,出诗集、文集、史著计12种,诸如《丰对楼诗选》《吴越游稿》《越草》等,人称“布衣诗人”。

  沈明臣的从子沈一贯自幼受父亲文学影响,饱读诗书,从庶吉士一路晋升至首辅,他一生著作甚多,有《易学》《讲经注》《叙嘉靖间倭人东南事》《陈善录》《敬事草》《啄鸣集》及《诗集》《道德经解》《老子通》《庄子通》《翰林经济宏献》《台馆鸿章》等二十余种。

  古迹犹在默默生光

  星光村红墙黑瓦,枕梦水乡,所有的名人如这河水一般,朴实,不张扬,只有村里一处处古老的痕迹,诉说着这个古村的历史故事。

  沈氏宗祠初建于清,分为前厅、中厅和后殿三进,青砖乌瓦是典型的清代建筑。1992年8月,台湾宁波同乡会在王雄夫先生的率领下,为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到沈家追祖,沈氏宗祠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系沈光文诞辰400周年,沈氏宗祠得到重新修缮,开辟为沈光文纪念馆。

  2012年10月29日,台南市善化区沈光文纪念馆负责人带领13位有识之士,护送沈光文塑像回归故里,时隔300多年,终于完成“一代宗师”“开台先师”“文献初祖”沈光文先生魂归故里的愿望。

  作为甬台两地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开拓源泉,奉化江边的崇福庙,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为栎社乡校。1993年,爱心人士慷慨捐资,在仇家漕重建崇福庙。2010年因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建设而迁址,经街道和村委两级同意,迁移至石碶街道一号公路西首,多次重建,群众纷纷捐款建造。

  如今的庙宇坐北朝南,规模宏伟,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前大殿五开间三大门,拥有厢房东西各五间、古戏台、正大殿五开间、后大殿五开间等,材料全部用木结构制造,被誉为宁波市南门外的第一流庙宇。

  在星光村里,还有不少有名气有故事的建筑——

  瑞光楼。传说《琵琶记》完成前夕,客居此的高则诚欣喜若狂,时值深秋,独自伏案,吟咏剧中曲牌,忽见桌上双烛的火焰相向弯曲,交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美丽的焰虹,高则诚见此异象,不禁高喊“瑞光!瑞光!”从此沈氏楼则改称为瑞光楼。

  曲辕坊系明代直阁大学士沈一贯和江西布政使沈九畴官署进出的通道。“曲辕”二字由里人沈九畴题,于清乾隆十三年重修,2007年公布为区文物保护点。

  翻石渡,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342),旧时是由宁波到西坞必经的重要渡口,也是原和益、和平乡群众到栎社街市的必经渡口,2011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因机场路南延,渡口消失了,现新建南翔大桥直通奉化。

  在星光村,还有一处中医瘄科传承基地即星光村卫生服务站为三代(翁、婿、外孙)瘄科(麻疹)中医传承基地,解放前由仇志棠医师坐诊的中医瘄科名闻全宁波,上世纪六十年代传与女婿盛霓葆,八十年代传授盛臣毅,称为翁(仇志棠)、婿(盛霓葆)、外孙(盛臣毅)三代相传,2011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代星光礼贤崇文

  改革开放以来,星光人坚持勤劳致富、崇文重教的先辈传统,在发展进程中稳抓机遇,高效开发各类文化、经济资源,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星光人。

  星光人一路走来,秉承先辈传统,诗书传家,文商并举,印证了中华民族礼贤崇文的美誉,彰显着星光人在秉承勤劳、淳朴民风的同时,不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如今在星光村里,人们看到的是一片幸福乡里、和谐家园的新景象。

  星光村村委会边上就是老年乐园。2013年,投资400余万元建成的星光村老年乐园,主要接收本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入住,并部分向外村老年人开放,收费标准为本村社员200元一床位,外村老年人500元一床位,让全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年乐园内设施齐全,包括餐厅、活动室、医疗保健室、娱乐健身设施等等。乐园最多能居住50名老人,目前,居住率在八成以上。

  村委会的另一边是星光村文化礼堂,2016年11月,星光村文化礼堂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月底建成。随着文化礼堂的投入使用,全村村民有了休闲养生和娱乐的好去处。文化礼堂设置了排练室、图书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棋牌室、文化广场等等。截至目前,全村有老年协会会员766人,有各类图书2500多册,有中老年舞剑队、太极拳队、广场舞、健身球操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8个,参加会员200多人,并有健身器材场地5处,占地面积450多平方米。

  今年10月19日,“文开台湾,情系两岸”2019海峡两岸沈光文文化节在星光村启幕,来自台湾的数十人参访团,与海曙区部分台商以及当本群众一起参加了文化节活动。

  当天清晨,“2019光文故里”海曙马拉松赛在奉化江畔鸣枪开跑,海峡两岸500多位跑友迎着朝阳激情奔跑。上午9时,星光村村民用鼓乐、舞龙等文艺表演形式欢迎台湾客人,两岸沈氏后裔及社会各界在沈光文纪念馆举行纪念活动,台南善化区小学师生表演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绘画与说书节目,海曙区文化馆为这次活动专门创作了情景表演剧《思归》。

  据悉,为纪念“开台先师”沈光文先生的历史功绩,弘扬沈光文爱国爱乡情怀,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2年以来,宁波海曙与台南善化两地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轮流举办纪念沈光文系列活动。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人是文化的基因与基石。在中华大地,每个村落都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和历史,但像星光村这样,文人辈出且血脉相传的村落并不多。

  星光人仍是低调的,他们回望着先辈的荣光,继承着先贤的品德,在代代相传中继往开来,续写星光村新的传奇。

  李叶馨夏晶沈秋云文/摄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叶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