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宁波日报]海风入黔 “特色”出山

——宁波精准帮扶八策

    2020年06月10日 12:5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策划:金波 许新晓

  何英杰查必芳

  统筹:朱宇 毛扬周

  冯瑄

  图文:单玉紫枫龙 波

  周子豪 王国义

  制图:张悦

  茫茫群山背后,万千特色“黔货”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

  山高林密、不会吆喝、没有品牌、不具规模……曾是“黔货出山”遭遇的重重阻碍,也是挡在脱贫路上的一座座大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换句话说,脱贫致富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把当地“特色”变为脱贫“亮色”。

  当决战号角吹响,宁波市与黔西南州双方致力于激活特色优势资源,打破旧观念、引入新技术、拓展大市场,跨越山海,携手同行,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

  海风劲吹,且看特色资源老树新花,“黔货出山”!

  成片辐射,系统管理“点石成金”

  石头地里说丰年。如果说韦坤秀们点赞扶贫工作,是因为通过各级干部的努力,令他们感受到了“政府一心为我们好”,那么,在看到宁波的拖拉机、挖掘机开进了大山,短短一个月建成了自动滴灌、水肥结合的现代化坝区,这样的触动则更像是一场“短兵相接”,让他们对自身处境的认识、未来发展的定位,由模糊逐渐转向清晰。

  去年10月,宁波斥资成立黔西南北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1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原有的成熟运营模式移植入黔。

  像一阵海风吹进了大山,短短几个月,订单农业、冷链物流、直通港澳、亩产值2万元……新理念、新变化不断刷新着坛坪村村民对脚下这1000多亩土地的认知。

  “捆绑”刷新的还有一连串的现代化系统管理模式——带薪培训结束后,基地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制,公司统一播种,村民分组承包地块进行管理、采收。只需一个绑定身份的二维码工牌,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即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当日采收量,收入日清月结,最大限度激发其劳动积极性。

  特色资源与现代技术、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使石头荒漠变成了真金白银。如今,供港蔬菜基地直接拉动贫困人口128人就业,覆盖带动贫困人口487人,预计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与供港蔬菜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还有黔西南州贞丰县的“一江三果”。

  同样依托地热河谷的气候优势,当地百姓却“守着金果子,过着穷日子”。针对贞丰水果产业发展短板,海曙区将产业合作视为突破口,改良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系统化管理,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目前,海曙区已在贞丰成功打造2000亩百香果科技示范园和3000亩芒果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当地农户种植百香果1.37万亩、芒果3.18万亩,帮扶黔货出山,销售额共计11870.14万元。

  植入现代化管理体系,成片带动当地农户勤劳致富,特色资源正在成为富民资源。

  以线带面,激发产业“链式效应”

  一直以来,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背后的关键在于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这需要坚持市场思维,放眼长远,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更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

  在宁波市帮扶黔西南州摆脱贫困的实践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当地不仅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更注重统筹,促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

  因疫情影响推迟上学的大学生黄显美,已经在册亨县弼佑镇的油茶苗圃基地打了两个多月的工。她的工作是将优选油茶穗嫁接到根上,8分钱一株,一天能接2000多株。

  看似简单,却是整条10亿元油茶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是从品种上进行改良。嫁接完毕后,在基地培育成活,就可以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目前已经下发了60多万株优产苗。”弼佑镇扶贫工作站站长王连凯说,册亨县的油茶尽管种植历史悠久,但是普遍低产,平均每亩只能产40公斤油茶籽。经过改良,亩产有50公斤至75公斤。

  2018年,江北区提出了册亨油茶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和思路,投入油茶扶贫资金,其中大头用于建设油茶加工厂。很快,巧马镇工业园区内,天香布依油茶有限公司投产,设计年产量500吨以上,预计年产值超过1亿元。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低效的粗放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全产业链,开发优质资源。”来黔挂职近3年,册亨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益统得了个“油茶县长”的雅号。他说,从小项目到大产业,从“输血”到“造血”,在江北区帮扶下,册亨县正在实施“制订一个规划,建设一个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打造一个良种繁育基地,投产一个亿元加工企业,撬动一个十亿元油茶产业”的“五个一”工程。

  截至目前,宁波对当地的油茶全产业链项目累计投入2758万元,覆盖带动贫困人数4200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

  鱼渔并授,一条链式助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的扶贫路径益发清晰——今年4月,我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的115个项目已全部启动或开工建设,据初步统计,这些产业项目可吸纳就业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全部项目覆盖带动贫困人口约13.92万人。

  开发推广,“软”资源也有大市场

  民族地区文化作为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有机生态整体,既传承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蕴含着无限的开发契机。

  以黔西南州为例,就有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晴隆“阿妹戚托”风情节等民族节庆文化,还有称“声音活化石”的布依音乐“八音坐唱”,以及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勒尤、布依刺绣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不仅如涓涓细流,沁入人心,同时也成为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

  一手熟稔地拨弄经纬线,一手拿着梭子,轻踩踏板,飞梭来回,一丝丝、一寸寸精美的布依土布便从指缝间流淌出来。黔西南州册亨县中华布依锦绣坊内,数十名布依族阿妈穿着民族服装,端坐在织布机前,俨然是布依织布刺绣技艺的“活广告”。

  “土布、刺绣是我们布依族的特色传统手艺。但长期以来,缺乏现代设计,没有形成市场。”负责人杨胜娇说,2016年,成立“云娇”品牌时,当地的织布刺绣产业还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基本没有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可言。宁波的扶贫干部主动上门牵线:与多家院校和企业签约,依托院校力量,从土布改良、刺绣优化、产品设计研发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对接,与此同时,借助成熟的企业渠道,推广土布文化。

  思路一变天地宽。2016年8月,杨胜娇带领26名手工艺人,走上香港第五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的舞台,节目《穿上阿妈的绣花衣》拿下全场最高荣誉“特金奖”。2018年,杨胜娇率团赴巴黎展示全新设计的布依服饰……布依土布刺绣第一次走进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当“指尖绝艺”渐渐变为“指尖经济”,宁波与黔西南州的“携手奔小康”也不断向更深层次的特色“软”资源延伸。去年4月,《我在贵州等你(布依语版)》在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正式首发;去年8月,“绝美喀斯特·康养黔西南”亮相2019宁波国际旅游展……山那头的风情不绝如缕,浸润东海之滨。

  用“巧”办法,做“软”文章,达到“和”的成效。甬黔共振,多边“共鸣”,更多的和声还在路上。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徐慧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