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
再过些路就是著名的高桥。
现在的高桥两侧住了许多百姓,老百姓还在高桥上晾晒衣物,显然古老的桥也成了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位老者在桥亭里坐着聊天,岁月的淘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曾过发生过的悲壮故事,探访者中间的文史专家杨古城先生给大家讲起了这段历史故事:南宋建炎三年冬,小康王逃难到明州,金兀术引四千铁骑追赶,百姓把席子铺在高桥上,以至于金兀术的四千铁骑滑得人仰马翻,现在宁波人管席子叫“滑子”就是出自这个典故。高桥大战是宋军取得的与金军对抗的第一次大捷。后来金兀术又引兵对明州进行了报复,万斯同诗云:“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戎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高桥的两面桥额各镌刻一个“高”字,南边的为“指日高升”,北边的为“文星高照”,会让人想起“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的情景。高桥是当时州通向京城和中原都会的要津,对北上赶考的举子来说当然是文星高照,对做了官回乡的人来说当然是指日高升。估计谁见了都会欣欣然赞叹写额人的匠心独具。
丈亭
在慈城参观了孔庙之后,去余姚城的路上,探访者们去了余姚丈亭,丈亭还有一条近五百米的老街,街的两侧是一些老建筑,老街的边上就是浙东运河,也是一个三江口。一位当地的居民看到这么多的探访者,给大家介绍起了这个三江口,一路是通慈城,一路是通余姚,一路是通宁波的。水上都是绿色浮萍,显然旧时繁华,现今已不在。但众多的河埠头、水工设施,彰显着江南水乡和运河古镇的风貌特色。
这是浙东运河演变的历史见证者。老街至今还保留有4条特色鲜明的巷弄,分别取名史家弄、集友弄、卖柴弄和三和弄。这也是当年在老街生活、经商的家族、行业、店铺的一个缩影。据史料记载:丈亭曾设有丈亭巡检司、丈亭关等机构,是浙东历史上一处重要口岸。
“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秘色瓷就是顺江运到宁波,再从宁波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日本、朝鲜、西亚、非洲等地。
许多志愿者都感慨,原来说的浙东运河,具体水路怎么走,但都不怎么清楚,看了这些古桥,古镇,古运河,对浙东运河的航线有了初步的印象。
西渡
西渡就是现在的大西坝,现在渡口似乎早已不用,居民在运河两侧洗衣服,洗菜,洗食罩(一种罩食物的竹编物),因为天热,男人都赤膊,见了许多来人,很惊奇的说,这有啥好看的。在大西坝边上,也有沿着姚江边钓鱼的人。据宝庆《四明志》上记载:“西渡,望京门西三十里即西坝,通慈溪路。管堰洪子存管一十八名,月支和雇钱二贯文;牛畜原额八头,每月支草米钱一贯文;索缆,月支三贯文。宝庆三年,洪子存者一十三名,牛存一头,舟上下甚艰。守胡榘买牛增人,按月支给”。宋开庆《四明续志》:“西渡堰,堰东距望京门二十里,西入慈溪江。舳舻相衔,上下堰无虚日,盖明越往来者必经由之地。淳祐间,稍加葺治未几堰复坏。宝祐六年八月,大使丞相吴公给钱五千七百三十九贯五百文,委司法赵良坦同副吏许枢监莅修筑,伐石辇材,费一出于公所,济博矣。”在宋代,西渡已经非常热闹,而且官方出钱雇佣人拉纤管理。其中的数据都可以见当时的民生情况。
在小说里,或者说书里,对于旅途,总是用“风餐露宿”四个字,一笔带过。但离别之愁,羁恨却往往是诗人喜欢抒发的。宋代陈著,字本堂,奉化三石村人。有一首《入京到西渡》诗:
“昨宵北渡今西渡,
系是离家第二宵。
诗伴风流勤犯驿,
棹郎醉饱健迎潮。
丈亭浦近邻舟接,
笔架峰迷故里遥。
得意归来期可数,
榴花如火照高标。”
这首诗并不伤感,而有着少年的激情澎湃。满怀信心,一朝中举,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北渡在鄞西南,有听泉桥,是康有为的题额。北渡对着奉化的南渡(南浦),有广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