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大建已经不合时宜
历史街区要进行活态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一直以来都是个两难命题。在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如何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其实,很多城市都面临这样的矛盾选择,有的已经走在了前头。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多伦路、成都的宽窄巷子、亦或是杭州的清河坊。
八大历史街区,七个在海曙区。陈建东直言,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
那么,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事实上,这是《文物保护法》中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称为“历史地段”。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街区改造,这条路,海曙怎么走?
这一点,陈建东有自己的观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古迹点的保护,是点、面、片、线的整体保护。
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要活态保护。具体怎么做?
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维持原状,可以进行室内的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要逐步整饬,反对大拆大建。
事实上,2005年起,海曙区开始对历史街区实施改造。借鉴天津、杭州和苏州等地的做法,采取政府主导和社会化运作的模式。陈建东说,近年来,海曙区不断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区财政直接投入近千万元专项经费,目前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好率在95%以上。在此基础上,海曙区充分运用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多元保护机制。
历史街区改造要处理好民生关系
形成海曙特色的老城保护典范
陈建东特别提到,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个是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民生诉求之间的关系。
“因为体制和运作模式等原因,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我们走过弯路。”有些地方在更新中拆除大量老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大量原住民“一刀切”迁到城市外围。结果,老的东西越来越少,没有宁波特色的新的类同的东西越来越多。事实证明,城市发展不能以失去老底子文化延续为代价,大拆大建已经不合时宜。
说着,他话锋一转,不拆不等于不变,老街区不能游离于现代城市之外独立存在。比如,需要提供必要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要按照现代城市功能需求配置基础设施,在这基础上植入商业办公、休闲娱乐、时尚餐饮、文化旅游等业态。
这一点,家住秀水街附近的王先生深有体会。“因为地处低洼地势,一到台风天,秀水街一带就积水严重,房屋漏水,出个门都困难。我们都期盼着能早点进行历史街区改造,让我们过上舒心的日子。”
陈建东说,历史街区改造,不光是文化传承和设施更新,更应该让老百姓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否则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对待历史街区,我们要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依靠老街区、老字号、老传统和老品牌,加大发掘、保护和开发力度,使分散的、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化、显现化,形成具有海曙特色的老城保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