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袁氏关在老墙门里的繁华
比起市井的喧嚣,还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繁华被关在老墙门里。
如今到了南塘老街,南郊路中段杨家桥巷1号,中国电影大家袁牧之的故居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很多市民都会唱的《毕业歌》,就是出自袁牧之的成名作《桃李劫》。
由袁牧之自编自导的电影《马路天使》,捧红了“新人”周璇。电影一开头并不是宽广的都市马路,而是一条长长的小巷子。街面屋鳞次栉比,扯不完的鸡毛蒜皮,这大概就是小牧之从小在南郊路上看惯的场面。
袁牧之故居,是一幢饱经岁月风霜的江南宅第,普通的晚清封闭式,并非庄园式的建筑,也没有传统的前堂后寝格局,更没有轿厅、正厅之布局,祠堂、账房之分设,庭园、游廊之规模,它在当时也就是一般的民居。
袁牧之就出生在这大院里,父亲为他办满月酒时,据说整条南郊路都车水马龙。六七岁的小牧之,每天跑到一里外的袁氏崇志小学读书,小时候家里还富足,经历过不少高朋满座的大场面。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更是尝尽人间冷暖,为他日后成为“舞台前面人”打下了生活基础。
再往南就是袁氏家族居宅建筑群了。这个袁氏可不简单,是南郊路街区最大的世家,也是最悠久的住户。袁家在这里建有家庙,宁波人称祠堂。这就让这里的街市俨然有了村落的情趣。袁家最早可以上溯到袁燮,南宋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
大户人家的院子一定有马头墙,高翘的檐角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为官”这一理想的追求,也隐喻着整个家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未来。
袁燮就是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大户人家的小孩,按照父母给他设计的路子,从小努力学习,考上了太学。当过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家的教育部副部长兼国立大学校长。后来成了宋朝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其实袁燮的文字我们并不陌生,“含糊其词”、“不厌其烦”、“融会贯通”等,都出于他的文集《絜斋集》。
大富大贵没有留住袁燮,他的热情全在教育上,于是回到了老家,到了祖上读书的城南书院当老师。而城南书院的严谨学风后来直接成为南门袁氏等一批文化家族的家风。
南门袁氏的后人对袁燮的夫人戴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始,曾大父越公韶从正献公燮,时诸生从者数百人,公教不及诸子,母夫人戴氏,手摹颜鲁公大字,以教诸生。宗盟之好,实夫人启其议。故越公少年作字,亦习此体。后伯祖通判、大父严州,尤相与摹学进修堂书体。”说的是当时袁燮办学太忙,顾不上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于是夫人戴氏亲自临摹颜真卿的字体,让大家先练习书法。戴氏看重的是颜真卿不但字体正值,且为人英勇,值得后辈们学习。所以后来从袁氏进修堂出来的孩子都写一手颜体。
人才辈出的南门袁氏是数一数二的四明望族,历代为官,有光禄大夫袁毂、正献公袁燮、太师越国公袁韶、太师卫国公袁升、朝议大夫袁灼,朝散大夫袁似道,清容学士袁桷等等,一直到现代的袁牧之。
老街新貌小隐隐于市
宁波是一座“养心”的城市,而南塘老街正是养心的好地方。
2012年1月15日,以宁波传统知名小吃和“老字号”餐饮商业为特色的典型江南水乡景观一条街———南塘老街开门迎客了。蜿蜒静谧的南塘河、青砖灰瓦的古院落、笔直幽深的石板路……新改造后的南塘河历史街区保留了500多米长的传统街巷,有文保单位1处,文保点6个,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修复了袁牧之故居、同茂记、关圣殿等古祠古房和古商铺,还原了由古街巷、古商铺和古院落构筑的“前街后河”、“前店后场”建筑景观,同时注入新的社会活力,使南塘河历史街区这一历史上曾繁华的地段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展示传统江南水乡商贸文化的重要平台。
老街遵循“昨天”、“今天”、“明天”的脉络定义,集历史古迹、旅游观光、文化休闲、宁波老字号、宁波名优特产、民俗特色于一体,使南门三市“夹道商铺,鳞次栉比,一如江东”的繁华在此重生。
如今的南塘老街,可谓闹中处静。“闹”,即街市咫尺,交通便利;“静”,即自关自闭,守住那一道墙门,不受干扰。大宅市井,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期待。
记者 林旻/文 崔引/摄
(资料图片摘自《风雅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