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昌
群众工作是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今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面临着改进和提升的新要求,而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必须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认清群众工作的当代走势
目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传统到现代过渡中的问题。从一方引导一方转向对等互动的主客体关系等,给群众工作主体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关系,必须从认识这一走势变化入手。
从工作要素考察,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客体向公民转换,对党的要求“严格”了。改革开放前,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群众,突出特点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他们对执政者的要求不高,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挑剔也不多。只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了事,他们就给“加分”,甚至感恩戴德;一些不好办的事党组织可以不做,群众也会谅解,通常不会因此指责党组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群众不同于以往,主体意识更强,对执政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执政者做事,群众认为应该,并不会因此原谅执政者的其他失误,如果该做不做或做不好,群众就不满,就会批评执政者不作为或乱作为,就要“减分”。二是人们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更着眼于对实际利益的考虑。以往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是有理想信念作支撑的,工作主体因对理想的坚信而甘于全身心地投入,自觉认真地和群众实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对象因为相信党的理想描绘,能够放弃自己的一些当前利益,接受党和政府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个人利益的考虑趋强。工作主体的奉献情怀和投入意识趋弱,从党的事业角度考虑问题少了,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多了,群众观念逐渐淡薄。工作对象对党组织的宣传、号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深信不疑,有的甚至不把其当回事。三是主客体边界模糊。改革开放前,群众工作的主客体是清楚的,工作的主体相对稳定,角色明确,责任也明确,这使工作开展起来相对简单。一般说来,那时的工作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其中主要是党员干部,工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和群体构成的日益复杂,群众工作主客体的边界趋向模糊不清,本来应该是工作主体的党员干部,有时候、有些情况下不仅不以主体身份出现,反而成了工作对象,这在环境类群体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无疑使群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从工作内容考察,变化的突出表现是:由动员参与为主向化解利益矛盾为主转变。毫无疑问,动员群众参与党的事业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不变主题,但在具体表现上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当今的群众工作和传统的群众工作相比较,可以发现,就其涵盖范围看,正由以往的政治引导向目前的利益协调扩展;就其工作侧重点看,已经由以吸引、动员群众为主转向以化解利益矛盾为主。当然,以往的政治动员也会触及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作出某些利益付出,但这种情况所占的份额不大,基本保持在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动员群众参与党的活动靠的是鼓舞人心的举措,同时党组织在这些利益面前又往往相对超脱,因此那时利益纠结不能说没有,却不怎么突出。而目前的情况是,群众的公民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意识也随之提高,各种利益纠葛、利益冲突已经成了当前群众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其中的不少利益纠葛,常常与一些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政策、政绩有关。考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不少时候有些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还往往是利益关系的当事方。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群众工作主体和群众沟通的难度加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只能以不很超脱的身份面对群众,在化解利益纠葛时,几乎没有多少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