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宁波天宁寺塔唐代特征初探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黄定福

  天宁寺塔及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原体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密檐式砖塔,也是我国现存寺前双塔形制早期的实例之一,对研究中国建筑史,特别是宗教建筑史,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也是宁波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天宁寺塔概况

  天宁寺塔(西塔)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原明州子城旁,距子城南门(鼓楼)约210米,是江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唐代方形砖塔,塔因属天宁寺而得名。因塔身有咸通年造砖题记,俗称咸通塔[2]。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初名国宁寺,宋崇宁二年(1102年)改为崇宁万寿寺,政和二年(1112年)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年)改为天宁报恩寺。元、明、清三朝天宁寺屡毁屡建,规模上不断扩充,鼎盛时期,寺内建有山门、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千佛阁、罗汉殿、方丈殿、铁塔、砖塔、禅房等等,寺院有常住田二千一百五十九亩,山林二百六十亩,是宁波市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双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在大殿中轴线上左右并列,现仅存双塔之西塔。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罗哲文[3]实地勘察后认为,它具有重大价值。

  1995年随着中山路的改造,对唐天宁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天宁寺塔被保护下来并进行了维修。维修工程于当年年底竣工,天宁寺塔成为屹立于宁波城市东西主干道畔的一处美丽的人文景观。

  与塔有关的文献资料很少。在塔身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年)造砖记”的铭文。清《四明谈助》记载“天宁寺咸通砖塔。分左右两塔在天宁寺前”。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咸通四年造此砖记”及“文在左侧无匡线。寺前二塔,左右分列,清光绪季年6月右塔崩,砖散于民间。今左塔尚存”,左塔即现存西塔。

  2、天宁寺塔(西塔)的外观

  维修之前,塔年久失修,风化严重,塔刹、腰檐俱毁。塔高约12米,占地面积11平方米。底层外壁外皮砖塌落,内壁四角掏空,虽残损厉害,但外观上具有唐代砖塔特征。平面呈正方形,自地面以上五层,第一层特别高,以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砖叠涩出檐较远,第一层开有壸门,以上各层四壁均设龛,塔内呈正方形,空洞式结构,穹窿项。由于唐代地面远低于现地面,故塔下部及基座被埋于地下。1995年2月至4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宁寺东塔残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东塔基座为素面须弥座,座上枋即为壸门底部,其每面束腰有6个小佛龛,唐时地坪在现地面下的1.6米处,即须弥座下枋底脚处[4]。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