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出台新政:上门家访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2016年01月12日 09:0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 通讯员池瑞辉)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是“叫家长”还是“去家访”?微博名人@我们1班海曙区华天小学王老师的答案是:去家访!因为,“叫家长”让家长在公开环境中与老师沟通,很多话不好说,而“去家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家校联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家长微信群、家长QQ群等网络交流手段的流行,传统的教师上门家访正逐渐弱化。昨天,海曙区教育局出台政策将家访工作制度化,家访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全区近19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做到学生全覆盖,倡导教师以有温度的走访了解并温暖学生,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个性特点,更好地向每一位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个性化教育。

  十五中校领导、居委会工作人员共同家访

  教师:与一位聋哑父亲的20页“笔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在十五中学初一年级王老师看来,老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家庭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触碰到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王老师至今仍保留着一份特殊的“家访记录”——与一位聋哑父亲的20页“笔谈”。他的孩子小可(化名)从进校门就给王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训才第三天,他就延续了小学四年级时遗留的逃学坏习惯,屡教不改。王老师决定从他的家庭入手,寻找原因。

  “第一次家访,我发现他的家非常特殊,父母都是聋哑人,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跟奶奶的交流中,我得知小可在小学阶段和老师发生了不愉快,导致他厌学的情绪。第二次家访,从他小学同学的口中,得知他曾受同学欺负,加重了他厌学的理由。”回去后,王老师就联手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对策,帮助小可如何走出心灵的阴霾。

  尽管老师们都使出了最友好的最耐心的一面,小可之后的表现依旧如故。“第三次家访,我访到了他的爸爸,这也是最特殊的一次家访,全程用文字和手势沟通。”让王老师惊讶的是,小可爸爸写的第一句并不是“儿子受欺负”之类的话,而是“我非常后悔把我儿子交给妈妈养。”

  原来小可的奶奶极度溺爱孩子,而爸爸平时的一些行为又让奶奶不信任爸爸,不让爸爸插手小可的教育。“家庭角色的混乱,家长职责的缺失,才是小可的最根本‘病因’。”有了这一次家访,王老师将原来的“帮小可克服心灵阴霾”的工作转为“帮助小可一家找到家庭定位。”到了第四次家访,王老师联系了街道和社区一起家访,帮助这一家人回归到应有的生态平衡。

  “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我们应该立体的、历史的看待问题。”王老师认为这是其他家访方式不能达到的效果。

  对于个别家长拒访的情况,微博名人@我们1班认为老师要有保密意识。

  “离异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或者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情况被外人所知,那么老师就要保守孩子的‘秘密’。保护孩子敏感的心灵,让孩子信任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要让家长明白家访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并且让家长看到家访沟通效果和给孩子带来的益处,那么家访就一定会得到家长的欢迎。”

   家长:一次家访帮我儿子戒掉了电子产品

  “传统家访不应该丢。我就尝到过教师家访的甜头。”十五中学的307班张同学的妈妈自认为是个“管的比较多”的家长,老师的一次家访给他儿子带来了喜人的改变。

  张同学喜欢看书,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的书。有一次老师上门家访,发现了他这个兴趣爱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张同学的阅读时间渐渐延长了。张同学还喜欢玩电脑、玩手机,有时为了多玩一会儿电子产品,作业做得飞快,错误率很高。父母劝了多次,他都听不进去。但在妈妈和老师的合计下,张同学成功戒掉了电脑。老师和张同学约定,将电脑锁在抽屉里待中考结束再打开,钥匙上交妈妈。手机也由老师家访完带走,暂时保管。

  “儿子很服老师,老师说话比我们家长管用多了。”张同学的妈妈说,老师要管七八十个孩子,而我只管一个,我不仅喜欢老师来我家家访,还喜欢到学校访老师。“隔空”交流虽然快捷及时,但也仅限于能够适时传递信息和解决表面、简单、无关“痛痒”的问题,实地走访能了解更多,教育效果更好。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