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搬迁至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陈朝霞摄)
选民和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联络站”面对面沟通。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张黎升
通讯员 王瑾琛
在家门口架起代表与选民的沟通之桥
笔者当天在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看到,站内墙上不仅挂出了“接待工作流程图”,“接待工作原则”、“受理范围和途径”说明图,还列出了全年“代表接待日程安排”,代表的照片、身份和接待日期一目了然。
“每半月的星期四下午是区级人大代表的接待日,省、市人大代表则通过预约或主题接待等方式不定期接待。每次接待日前,我们会在各社区公告栏内张贴通知,并在街道和社区的微信群上发布,确保选民知悉。”联络站副站长唐克俭介绍,他从联络站设立伊始就负责相关日常管理工作,见证了12年来代表与选民的每一次面对面沟通。
据介绍,联络站正副站长由选区代表小组正副组长兼任,并配备1名常务副站长,还选配两名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同时,选聘6位在公安、法院、司法、卫生、城管、民政等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担任义务法律咨询员。“每年年初,我们会详细分析代表所从事的职业、行业及履职优势等,对全年代表接待时间作出合理编排。”唐克俭举例说,辖区学校报名前,重点安排教育行业、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大代表接待;重点工程开工前,重点安排建设、环保、规划相关的人大代表接待,平时,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日接待,畅通代表和选民沟通渠道。
唐克俭说,联络站不仅让人大代表定点、定时、定责接待辖区选民,直接受理选民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而且它和信访工作以及摆摊设点服务群众的方式不同,联络站建立的代表“接待回复制度”确保人大代表全程负责接访的每件事情,并回复来访选民最终的处理结果。“人大代表慎重负责地处理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情,架起了代表与选民的‘连心桥’。”
小小“联络站”托起大民生
说一百句,不如为群众做一件事。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后,街道民意诉求中很多“没人管”、“无法管”、“声音小”的难题迎刃而解。
唐克俭清楚记得,联络站设立后解决的第一件事,是联北小区停车难题。“当时联北社区两个地下车库因为常年积水不能使用,而地面停车位紧张。居民周文仙向联络站建议,能否修好车库,缓解停车难题?代表崔庙琪接访后,到车库察看了两趟,并将此事提交给街道城建科、区物业办落实。一个月后,由各级部门及物业共同出资9万元清理、改造地下停车库,新腾出32个车位。”唐克俭回忆,这些年,牡丹和宝善社区两个居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周江岸自然村的环境秩序整治、柳汀立交桥噪音问题、宝善路153弄两栋无物业管理的住宅楼燃气管道施工等,是在人大代表的多方督促下得到解决的。
柯月娣是“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常客,热心社区事务的她告诉笔者,这些年她到联络站反映的大小问题有10多件,每一件都妥妥地得到解决,“联丰菜场进门处的台阶有些滑,一遇下雨天老人行走很不安全,我将情况反映到联络站,很快,台阶两边装好了扶手;联丰广场地面上的地砖翘起,晚上跳广场舞时,也是不安全因素,我将情况一反映,很快地砖被修平整了……”柯月娣如数家珍般地表示,“联络站实在太管用了,现在‘有问题就去找人大代表’这句话成了居民的‘口头禅’了。”
2009年9月,白云街道还打破时空限制,设立“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开启了一扇代表联系选民的智慧之窗。“现在每逢代表接待日,除了与来访群众面对面交流,代表还要抽空进入网络虚拟空间,与网民开展对话。”唐克俭介绍,网上接待内容涉及居家养老、食品安全、物业管理、交通出行、学前教育、社会治安等。截至目前,共开展网上接待72次,网上接待群众498人次,群众留言答复率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人大代表联络站”发挥的作用,海曙区人大代表、云乐社区党委书记毛明也深有感触。“一方面它让选民和代表‘坐得住、聊得透、信得过’,成为代表履责的好平台,真正实现了代表‘联系选民、关注民生、反映民情、维护民权’的宗旨;另一方面,也成为群众在家门口解决各类民生大问题的平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器’。”
“联北小区大门两侧人行道上每天被私家车长时间乱停占用,电瓶车、自行车在夹缝中乱窜,给路过的老人和儿童带来了安全隐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确保人行道安全畅通?”近日,听说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要搬迁到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内装修一新的新址办公,家住联丰北区76岁的柯月娣和邻居杨得莉特地来到位于民丰街70号的海曙区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赶上最后一趟反映问题。
2005年,白云街道在全省首创“人大代表联络站”,衔接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接待辖区选民,帮助选民排忧解难,12年来,接待群众1.2万次,受理各种问题、意见和建议1271件,群众满意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