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怒放的青春定格在34岁

追记宁波市妇儿医院医生汪健红

    2017年11月23日 15:2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续大治张黎升唐慧晔丁梦莹)这几天,宁波市妇儿医院中医诊疗中心102诊室大门紧闭,往日排队就诊的繁忙景象被门外一位位患者的唏嘘取代。11月2日凌晨,屋子里那个年轻的医生和他那张面对病人时刻温暖的笑脸,永远定格在了还未满34周岁的生命线上。

  11月3日下午,“甬派”上发出追思他的文章,不到一天阅读量就突破200万次。

  11月4日清晨,近百名家住市区的患者自发赶几十公里山路去他的家乡--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的大山中为他送行。

  他的名字叫汪健红,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一个喝山泉水长大的农家孩子,一个数千名患者在朋友圈中无数次转发悼念微信的“海曙好人”。

  生命在答复患者中停止

  深秋的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山色五彩斑斓,但是家乡的美景汪健红再也无法看到。

  16年前,这个从小在乡村医生母亲影响下立志从医的农村孩子,终于带着梦想走出山村,就读湖北中医药大学直至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师从湖北名医陆付耳,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参加工作,去年3月被市妇儿医院人才引进,任中医全科医生。

  同在市妇儿医院做中医妇科医生的邓永丽眼中,丈夫的履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可是就是这样一份简单履历,却让上进心极强的汪健红励志在每一个脚印上倾注心血、有所作为。

  微信朋友圈里有2603位患者联系人,每位都有互动,大家咨询的病情总能得到详细回复;24小时开机接诊,晚上11时还在家中给患者看病,凌晨5时就有电话打来预约……邓永丽说,丈夫热爱这个职业,病人的疑难杂症能让他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哪怕是带着女儿出去游玩,汪健红还一刻不停地拿着手机和患者互动,好像家人并未与他同行。每当这个时候,邓永丽都会很难受,因为她觉得两个人真得不在“一个频道”。但是,当一次次从同事、患者、乃至导师口中听到对丈夫的称赞,她的内心又全都是满满的自豪。

  “他去世前几个小时,我们下飞机后,微信里一下子跳出2500多条未读信息,哪怕就是等着拿行李的几分钟时间里,他都不忘给患者回复……”邓永丽说。这次出国旅游,是汪健红难得陪家人外出度的长假,但谁能想到也是最后一次长假。11月2日凌晨,从上海回宁波的汽车上,大家旅途劳顿都在路上睡着了,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汪健红却不停地点着手机……“下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2日凌晨2时24分,邓永丽强忍悲痛在丈夫的朋友圈发出最后一条消息--汪医生因病去世,所有医疗活动取消。泪水滴洒在手机屏幕上的那一刻,她的想法很简单,“白天一上班他就要坐诊,一周休假肯定有很多病人来,希望大家别白跑。”这包含标点符号的17个字,成为一位妻子对丈夫事业最无私的支持。

  “这些年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更多的病人。”母亲汪爱妃说。从大学时代,汪健红就对中医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不管是和我、和永丽、还是和他的同事闲聊,没多久他就会不自觉地把话题扯到工作上,转到病人的病情探讨上。”前段时间,汪健红给母亲买了新手机,发来的第一条信息就是两张婴儿手掌出疹子的照片,询问是不是手足口病的症状。没几天,汪健红就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的文章,推送到了公众号上。

  今天,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在家人眼中,汪健红阳光的笑容还在身边,只不过永远地装在了相框中。

  医术在高尚医德中升华

  中医越老越吃香,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铁律”。但在几年前,宁波不少的中医就诊患者却开始乐意问诊30岁不到的小伙子。那时,追随汪健红的患者,更看重的是他对工作极度负责、对大家极度耐心的态度。

  同事和患者们都知道却又都不清楚,具体是从哪一年开始,汪健红就自费为就诊的小孩子在配药时准备一包甜菊叶。患者Lansy说:“第一次带儿子看病,汪医生特意给了我一包甜菊叶,说加在中药里面,孩子喝起来就不会太苦,家长喂药可以省心很多!”这个细节,让Lansy非常感动,此后一家人都成了汪健红的铁杆粉丝。

  医生的名气靠的是患者的口碑,就是这样一件件微不足道却暖人至心的小事,让汪健红“民星医生”的招牌越擦越亮。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让汪健红有机会接触各类疑难杂症,业务水平突飞猛进。

  “当时他还在我们乡下工作,可慕名而来的甚至还有杭州和上海的患者。”在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工作的老同事、老同学苏柯江眼里,汪健红对中医的痴迷已经有些“疯狂”,两人甚至在饭桌上还能就学术问题争个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也不是一次两次。“有一回实在让我下不了台,我就说以后吃饭再谈工作,你约不到人。现在想想,估计永远没有人会半夜打我电话谈工作了,多么想再和这个好兄弟争一次、辩一次,输赢再也没有关系。”翻看朋友圈里汪健红这次旅游贴上的照片,回忆让他恍如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我不把医生这个职业当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把它当事业在拼搏。我多学点、做点,患者就可以少受些苦。”这是汪健红生前和一位患者的对话。

  付出和回报,总是对等的。大学同学“叶子”说,汪健红从医后始终坚持传统中医诊疗手段,并试图挖掘常规中药的药效最大化。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擅长通过中医舌诊、脉诊判断人体基本生理病理状态,擅用“经方”辨治内科、妇儿科疑难杂病,成为主持开展“四缝穴”挑刺治疗小儿疳积症技术、“穴位贴”“促进儿童增高技术”“三菱针放血疗法“治疗小儿高热技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技术”的名医,汪健红仅仅用了7年多一点的时间。

  高尚的医德哺育出精湛的医术,汪健红真的“红”了起来。可是他一直都控制挂号的患者人数,并坚持开一些最常见的中药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中医诊疗时间长,汪医生说接诊太多,答复就详细不了,对不住那些大老远跑来排队的人们。”市妇儿医院院办主任章晓军说起这个来院才一年多的新同事,满是深情。

  “他渴望服务更多的患者。”“叶子”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汪健红联系多个好友一起整理出大量案例资料,准备开发一款软件来提高医生诊疗效率,结果在约好敲定最终方案的前三天,他竟然永远缺席了。

  “不敢想象,那些不知道汪医生离世的患者再来医院听到这个噩耗后,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句话,成为同事们对汪健红医德、医术最中肯的评价。

  真情在温暖回忆中永恒

  11月4日清晨6时不到,大雷村的空气早已弥漫了悲伤的因子。这是汪健红出殡的日子。

  生前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们赶来了;几载寒窗的同学们从杭州、上海、湖北、广州赶来了;生前一直记挂着的患者、朋友们赶来了……成百上千名微信门诊群里甚至素未谋面的“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在真实的大雷村和虚拟的网络中,那么多人一起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好医生,相互回忆着与他的温暖故事。

  “他是一位细心、耐心、贴心的好医生。”媒体人张璟璟说话时眼噙泪水。璟璟被手汗困扰多年,有时垫张纸巾才能在电脑上打字。今年1月,她问诊汪健红后被拉进免费授课、免费为群友答疑解惑的微信门诊群,看到如此真挚、温暖的医患关系,对中医情有独钟的璟璟决定拜师学医,两人最终成为友人。

  “11月2日那天,汪医生刚下飞机就在群里问我女儿的高烧情况,还叮嘱要喝葛根汤,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他就辞世了。”顾女士成为最后一位得到汪健红答复病情诊疗的患者,回忆至此,她难掩悲伤。

  为了服务更多的群众,汪健红建起多个微信群,推广普及中医治疗养生知识;每次回到老家,他没和母亲寒暄几句,就跑到早已预约好的左邻右舍家中望闻问切;只要村里有人来医院看病,他都有求必应,常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大家诊断;周末有空的时候,他会马不停蹄走进社区、乡村,为群众传授养生保健知识;今年夏天,他还自费2万元为大雷村添置了2台空调……

  “汪医生对病人的牵挂真心没得说。”网名“水到渠成”的患者说,今年9月底,她儿子高烧不退,汪医生配了3副药就退烧了。特别是服药期间,她每天早上都会收到询问病情的微信,“这样的医生让我感动、敬佩!”

  网名“安琪”的患者悲痛地回忆:去年12月,她儿子在从美国回来的飞机上突发高烧,“一下飞机我向给汪医生微信求助,到达宁波已经晚上9时多,药店都关门了,为了不耽误治疗,汪医生让我上他家取药,结果分文不收。”

  横街镇党委负责人说:“作为家乡人,我们为汪医生骄傲。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服务群众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

  区卫生计生局负责人说:“择一事、忠一心。汪健红是全区青年中医师的典范,是全区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市妇儿医院负责人说:“我们要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汪健红刻苦钻研医术、关心关爱患者、注重健康知识传播的精神,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我们要邀请、组织各级媒体深入采访,挖掘汪健红医生医者仁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的正能量。”

  医生看惯了生死,但他们比谁都懂得生命的伟大。汪健红时刻珍爱着自己的患者,却太早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追思。

  斯人已去犹忆影,医者仁心魂依旧。汪医生,一路走好!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唐慧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海曙新闻

更多
  • 海曙新闻第833期
  • 海曙新闻第832期
  • 海曙新闻第831期
  • 海曙新闻第830期

图片海曙

更多
  • 全祖望纪念堂
  • 毗邻月湖的全祖望雕像
  • 天一阁·月湖景区
  • 天一阁·月湖景区
  • 天一阁·月湖景区
  • 天一阁·月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