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唐慧晔 通讯员冯静菲)奔波忙碌,却充满幸福喜悦,说的就是如今的“月亮湖”女声合唱团。
每周四晚上,区文化馆的一间排练室里总是灯火通明。不论风雨,“月亮湖”女声合唱团的团员们都将准时出现在此,开始一周一次的固定训练。
“以往登上国内外舞台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但掰掰手指,我们这帮人竟已经在梦想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着走过11个年头,比起合唱团团员这个称呼,家人更适合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领着我们进团采访的“月亮湖”女声合唱团“大管家”袁野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他的“这一家子”。
“月亮湖”,这个诞生于普通群众中的女声合唱团,因为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在注重文化建设的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业余文艺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的路径,也高歌出一曲海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妙乐章。
1次招募唱将大妈报到集结
8月1日晚,我们循着歌声来到区文化馆5楼合唱排练室,见到了“月亮湖”女声合唱团,她们正努力备战中国第十五届合唱节:团员们有秩序地围着钢琴站成了几排,一个个把腰杆挺得笔直,嘴型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着,脸上的表情也跟着变换,时而严肃,时而微笑……
面对记者的来访,“月亮湖”的成员们并没有受到过多打扰,向我们微笑示意、点了点头后,便又专注到训练中。歌声动听、体态优雅、微笑自信,望着眼前合唱团的成员们,再翻阅着手里的简介资料,我不禁在心里发问:这真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快60岁的大妈、阿姨在合唱吗?
一个小时后,训练进入休息时间,成员们终于得空,上前与我聊了起来。“小姑娘,是不是被我们的训练架势给‘唬’住了?在十多年前,我们纯粹也就是自娱自乐。”“月亮湖”女声合唱团常务副团长沈小燕像是看出了我心中所想,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沈小燕回忆,2001年,她从外贸工作岗位上退休,生活一下子变得空闲起来,“一段时间里,我甚至觉得自己患上了‘退休综合症’。”因为年轻时就热爱唱歌,她很快就找到了几位喜欢唱歌的姐妹,加入了“晚霞艺术团”,“大家伙热情很高,常常约着集体练习。”一年下来,姐妹们都感慨收获颇多,不仅结交了许多朋友,还充实了精神生活。"
当时,像沈小燕一样热爱合唱的退休阿姨还有很多。为了提高这些人的文艺素养,2008年,区文化馆计划组建一支女声合唱团,向社会招募业余合唱人才,懂乐理知识、热爱合唱的普通群众都可以报名参与。
“这则招募令着实让我们惊喜,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年少时的梦想或许就能在晚年成为现实,多么美好!”“当时,许多来自全区乃至全市的合唱爱好者集结而来,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的‘退休综合症’瞬间一扫而光!”谈起最初的招募,几位“月亮湖”资深成员连发感叹。
经区文化馆考试删选,一支由20余名中老年女性构成的业余女声合唱团,也是全市第一个纯女声合唱团队——“月亮湖”女声合唱团诞生,区文化馆声乐骨干袁野担任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并为她们配备了专门的训练室。
11年修炼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这是成立之初团员们训练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剪影,我至今收藏着。”袁野的话将我从“月亮湖”成立的回忆中抽离出来,我仔细地观看他手机里的视频:那是夏季的一天,排练室的窗户打开着,成员们的T恤因为汗水贴在了背上,但没有人抱怨,逐字逐句地练好每一首歌曲。
“这样艰苦的训练,我们持续了一整年。说得更透彻些,在那一年,我们没有任何演出,所有成员顶着压力闭关训练。”袁野说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原来,“月亮湖”成立后,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团员年龄偏大,团长又是毛头小伙子,外界并不看好他们。
“但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憋一口气,搞出点名堂让大家伙看看!”合唱团女低音一部声部长吕雅芬接过了袁野的话。为此,“月亮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闭关修炼,每周四晚雷打不动在区文化馆排练。“当时的区文化馆排练室朝北,又没有空调,雨天漏水,夏天蒸笼,冬天冰窖!”袁野打趣着说完,眼神里的情绪突然变得柔和起来,“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团员们都没有放弃,有些甚至坚持倒上好几班公交车参与训练,一坚持就是整整6年,直至区文化馆迁到新址。”
“那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没有我,只有我们。”吕雅芬说,“月亮湖”的团员们非常团结,除非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会缺席训练,而且彼此之间非常关心,相处地就像亲姐妹一般,“像我们的成员林冬梅,虽然已经定居杭州,但每个月她都坚持参与合唱团的训练。她说,这里是家,必须回来。”
我们被吕雅芬的这番心里话打动了:对于每一位成员而言,“月亮湖”是多么特别的一个存在。
“经过一整年的闭关修炼,‘月亮湖’终于带着所有成员的努力,实现了大家共同的梦想。”袁野给我看一份关于“月亮湖”的简历,上头荣誉满满:2009年,“月亮湖”首次亮相区各界群众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歌会;同年她们参加浙江省首届社会艺术团队比赛,获得了声乐类银奖;2010年代表浙江省参加文化部第十二届“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一举摘得银奖;2018年,她们又拿下了省第四届合唱节的金奖。“这是一支非常有潜力的合唱团队。”著名指挥家、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阎宝林给了“月亮湖”很高的评价。
“可在我看来,比这些奖项更有意义的是,区文化馆还以我们合唱团的故事为原型,创排成舞蹈作品《阿婶合唱团》,并最终斩获了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吕雅芬扬起嘴角补充道,言语里满是自豪,表情骄傲得像个孩子。
500余支团队引领海曙群文发展
听完这些,休息时间也差不多结束,袁野和成员们陆续回到各自的站位上,继续训练。在离开座位之前,袁野略有深意地对我说:“11年过去了,‘月亮湖’其实早已不是一个女声合唱团的代号,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代表着海曙普通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不断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反复思忖着这句话,突然有些感触。是啊,从顶着众说纷纭的压力迎难而上,到首次亮相惊艳全场,再到屡屡拿下全国奖项,眼前的这支“月亮湖”早已今非昔比,它完成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完美蜕变,映射了海曙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弘扬传统民乐的天一丝竹社,传承地方文化的甬剧青年社,浙江省唯一中老年女子萨克斯乐团……500余支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正在海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追求。”为了不再打扰“月亮湖”的正常训练,我“溜”进了训练室的隔壁——区文化馆馆长罗滨的办公室,他向我讲述起近年来海曙群众文化的发展情况。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向来注重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全区都会投入近百万元文化专项经费和公益性文化经费,支持助推群众文化发展的常态化、规范化、品质化,目前全区优秀基层文艺团队有112支。
“喏,这上头就是今年‘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计划列表,这是我们文化馆专业干部专程走访,了解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后,才最终产生的。”罗滨说着向我展示了今年“百姓文化课堂”的课程安排,这张“大课表”上一共有300多节课,内容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等八大类别,“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有效对接供需两端,力推全民艺术的普及。”
聊到这,夜渐渐深了,训练室的灯还没有熄灭。生怕再次打扰团员们的训练,我便打消了与她们说再见的念头,径直往文化馆的大门方向走去。
“你回去了吗?忙着训练,忘了和你说再见,实在抱歉。”回程途中,我收到了来自袁野的微信,即刻回复:“没事,我们还会再见的。”是的,我相信,在这样的努力坚持下,我会在海曙群众文化更美好的明天,与“月亮湖”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