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劳动教育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2019年12月16日 13:4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 超通讯员池瑞辉)11月2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在海曙,已有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特色在培育。“海曙一直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各个学校也做了大量探索,但这次中央的《意见》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方向。”区教育局负责人说,劳动教育被纳入整体考量,并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等基础性功能方面被寄予厚望。

  现状探索特色劳动课

  踩着金黄的落叶,呼吸着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去收获各色甜美的瓜果,段塘学校20平方米蔬果园内一片繁忙。这个校园内的“农场”,是学生们参与劳动、享受劳动、学习劳动的乐园,段塘学校的劳动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个标志。除了开设蔬果园劳动课,段塘学校还把系鞋带、叠被子等生活小事纳入课程开展比拼。

  “这两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家庭劳动课,丰富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劳动教育的形式。”教育部门相关专家说,目前各学校的课程大多以掌握日常劳动技能为主,侧重与家庭教育共同开展。

  宁波市实验小学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量身打造各年级段的家务劳动清单,学生可以从这份清单中选择三项劳动技能展开实践,并邀请父母根据孩子劳动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学生们在家中身体力行,选择为长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垃圾分类、摆碗筷、擦桌子等,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这些劳动技能。”该学校负责人说。

  海曙各所学校在探索劳动融入教育的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习惯。广济中心小学自2016年组织“小太阳厕所义工”起,由校长和老师带头,分小队到厕所进行卫生清洁,让学生们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同时,老师会把清洁剂配制等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们了解基础的化学知识。

  “重实践、重家教、重融合,这是目前海曙劳动教育在探索中形成的共识。”区教育局负责人说,目前,虽然海曙没有完全制度化的劳动教育和硬性的劳动课规定,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已经融入学校和家庭,各种探索也与《意见》中“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契合。

  问题体系化尚未形成

  虽然海曙不少学校做了劳动教育探索,但劳动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很多时候沦为“纸面教育”。

  “这次你准备做道什么菜?”家住灵桥小区的王华问自己的孩子。每逢假期,学校都会布置类似的家务劳动作业。“不知道。”孩子的回答有些漠然,这让王华感到失望。今年寒假,孩子将补课、游玩写在了日程计划上,而家务劳动可有可无。王华说:“平时,孩子很少帮着扫地、收拾桌子。”于是,在要上交的假期家务劳动一栏里,她会一次次地填上:希望孩子增加劳动的兴趣,积极参与。

  即便有《意见》出台,但中小学受到课时及现实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劳动课被文化课代替,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保障。“过去,劳动教育受忽视,主要归咎于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公众潜意识里对人生价值理解的迷失。”教育专家认为,以往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整理、清扫、种养殖、低技术难度型工种等初级劳动形式上,将劳动简单粗暴地与不体面、不优秀划上等号。“很多家长忽视了劳动的创造力及其对完整人格建构的重要性。”专家认为,尽管出于可操作性和育人功能最大化的考虑,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以农场劳动为主要载体,推进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农场劳作,其背后蕴含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教育往往更为重要。

  “哪怕是种一只萝卜,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有人刨坑,有人栽种,有人浇水,就是希望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区教育局负责人说,目前的劳动教育缺乏这样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设置。

  究竟什么样的劳动课程适合在校园中开展?教育专家认为,劳动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劳动的层次、类别和范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丰富与拓展。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劳动技能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有体系地开展,与发展相适应。

  对策家校社会共参与

  既然单独的劳动教育课程难以实施,那么将劳动教育综合融入各类课程就成为了有效途径。不少学校就把栽种植物与生物、化学知识结合,还会要求学生将劳动体验写成文章,摆脱单纯的劳动技巧学习,成为综合性学习。

  像这样从一个支点发散成网状多元学习的“新劳动教育”课程被喻为“教育综合体”,可以满足学生多学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更广义的范围看,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强健了身体,学会了知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些学校通过义卖筹集善款去做公益、回报社会,真正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向着这样的“综合教育”靠拢,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有付出、有实践、有体验,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特质。

  家庭劳动教育亦成为学校劳动教育补充。“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的课程,其实家庭才是劳动教育的‘主场’。”教育专家表示,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劳动的意识。

  有效的家校互动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宁波市实验小学老师茅燕琴在调查班级里多数学生的习惯后发现,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参与程度较低,尤其是家务整理、收纳等。了解了这些需求后,茅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开设了班级“收纳课”。走进该校五年级二班,教室后面占据半面墙的收纳柜映入眼帘。几个方格子里,摆放着绿色植物和书本,格子底下的小标签引起了记者注意。书本摆放顺序,正是按照标签提示操作,厚书、套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除了整齐的收纳柜,学生们课桌里的东西也一目了然,左侧是常用书本,右侧是学习用品,这些都是学生们通过“收纳课”完成的。

  “有个收纳达人的班主任真是太幸运了,娃教得好,我也受益良多。”“孩子到家后,嫌弃我折衣服不好看,说他的方法又快又好。感谢老师,辛苦了。”五年级二班劳动技能“班本课程”一经推出,广受家长好评。

  设置综合性课程,家庭教育参与,教育部门和社会也需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自2013年开始,海曙在全区开设“海之梦”品牌社会实践活动,并一步步做成品牌。每个寒暑假,全区小学和初中生都可以选择喜欢的实践岗,成为小银行员、小讲解员、小售货员。“海之梦”是综合性的实践,学生们不仅要学习职业知识,更要完成基础的劳动工作。通过全区性的“海之梦”品牌社会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和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新闻链接

  长三角20校结盟共推新时代“劳动教育”

  近日,由浙江省教育厅牵头长三角域内省、市教育厅(教委)主办的首届长三角基础教育年度峰会上,上海、江苏、安徽和浙江四地的20位校长,共同宣读了《中国长三角新时代劳动教育20校联盟富阳共识》,宣告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正式成立。

  本次峰会由浙江省教育厅牵头长三角域内省、市教育厅(教委)共同主办。专家认为,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不仅为长三角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平台,也给成员学校发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更深远来说,对培养拥有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具有重大意义。

  峰会上形成的《共识》,直面了当前我国劳动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等;提出了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创新,要高度重视劳动成就幸福人生的个体价值。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但有一个重要准则是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相互结合。”中国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曲霞说。“新时代的劳动要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劳动。”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晓燕说。

  据悉,创新性的劳动教育在长三角四地的很多学校已初见规模,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20个联盟成员学校基本都已设立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上述《共识》还强调了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推进劳动教育中的协同性。“家长不配合,劳动教育相关资源匮乏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是困扰很多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障碍。”安徽淮师附小南山校区校长沈建山说,推进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必须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形成合力。

  (原载于新华网)

  记者手记

  家校联动共促劳动教育

  海曙区的基础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遍地开花、硕果丰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德育对于一个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被学校和家庭所重视。在学校学习劳动技能,回家做家务便成为了学习实践,家校联动才能让劳动教育脱离“纸上学习”,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感悟,让知识融入生活点滴,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