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最大民生的“海曙温度”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13年来,就业项目经理人帮助10多万人就业创业,我们在月湖畔感受——

    2019年12月16日 13:4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超 通讯员刘平)12月的月湖西畔,阳光明媚、游人如织。时值周五,从共青路一路北上至偃月街,人行道上聚集了不少人,他们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在认真地投简历、找工作。

  每周五,在月湖畔开一场招聘会,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8年。这个由月湖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延伸而来的招聘会,俨然成为月湖辖区乃至整个宁波的“就业角”。

  而在招聘会现场的对面,就是月湖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服务分中心,同样人来人往,求职者在这里找到工作,找到希望,创业者在这里收获项目,得到支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06年,海曙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工程项目来组织实施。13年的探索完善,让海曙的就业服务温暖有力。

  当我走进月湖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服务分中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最大民生的“海曙温度”:在这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有十年如一日的义务坚守,有找到工作的喜悦,有企业与员工的信任,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是经理人也是“人生导师”

  在偃月街与大书院巷交叉口,有一座不起眼的房子,挂着“月湖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服务分中心”的牌子。走进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面对面摆设的两张办公桌上,放着两台电脑和一堆表格,桌边围满了前来咨询的求职者和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赵燕、张建虹两位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就在这里服务着辖区乃至全市的就业困难人群。

  干练、热情、笑容满面是57岁李小琴给我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13年之前她会因为下岗丢了工作而整日郁闷不已。“没了工作,自己心里过不去,在家里也没了地位,整天就是闷闷不乐。”李小琴不愿意过多地回忆那段日子,只是不断地向我讲述自己的改变。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家住江厦街道的她散步到月湖畔,看到了就业服务的招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登记了就业需求。没几天功夫,就业项目经理人的电话就打到家里。“电话里详细问了我的想法,很快就给我推荐了一份保洁工作。”李小琴说,就业项目经理人介绍她到当时位于灵桥边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做保洁员,她去应聘后便被录取了。因为离家近,她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一干就是十多年。“那种重新有了工作的感觉十分美好,离家近、收入稳定,我打心底里感谢就业项目经理人。”

  从就业项目经理人推广试点起,就把精准对接需求作为一种责任。“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些失业、待业人员,他们有些人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存在各种困难,如果无法准确地平衡他们的需求和岗位要求,很难做到就业帮扶。”该中心负责人戴群告诉我,就业项目经理人会一对一地了解每个求职者,把五花八门的需求记在心里,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找工作。“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戴群说。

  公益、精准、热情,这就是月湖街道就业项目经理人给人的印象。这支队伍从成立之初就是开放式的,还有不少人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成为了“编外就业项目经理人”,把帮人找工作变成了自己的职业。“我现在也在义务为身边人介绍工作。”李小琴说,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会改变一个人,自己当年在找工作过程中得到了经理人的开导,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今天她也在为他人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鼓励,用耐心为求职者们敲开美好生活的大门。

  牵线搭桥温暖就业路

  两位就业项目经理人在办公室里,你一言我一语,跟求职者对着话,电话那头的企业便迫不及待地通知面试时间,一来一往十几分钟,便架起了就业“连心桥”。当天前来求职的大学生陈器在跟就业项目经理人张剑虹交谈后,达成了就业初步意向,并收到该中心开出的《月湖服务站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介绍信》。“有了街道的介绍信,求职的信心就增加了一倍。”陈器说,刚刚与对方企业人事部门电话沟通,对方已经同意马上给她安排面试。

  “随着就业项目经理人服务的深入,在辖区居民与企业的心目中逐渐树立起口碑。服务对象也从一开始的失业人员辐射到应届毕业生等需要就业的人群。”戴群说,为毕业生介绍工作也并不如想象的顺利,对接仅仅是就业项目经理人帮助的第一步,后续的就业服务仍要继续,而且要更有耐心和技巧。在经理人赵燕的记忆里,曾有一名在父亲陪同下来到这里求职的女生,因毕业后求职屡遭拒绝,自己一度很没自信,在她的耐心帮助和心理疏导下,渐渐历练出了面试经验和求职技巧,之后她就“摆脱”老爸,独立应聘。“这种情况就要很有耐心,一遍遍陪她试,给她建立信心和经验。”赵燕说。

  在为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解决困难的同时,就业项目经理人也解了很多企业的燃眉之急。“有些岗位急缺员工,在月湖就业项目经理人这儿都能找到。”宁波伟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俞树权是这里的“常客”,接近年底外来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保安岗位出现人员空缺,他连续三个月,每周五参加街道招聘会,在就业项目经理人的帮助下,为企业顺利配对了10余名员工,为企业年底备岗做足了准备。

  另一位就业项目经理人汪莉萍每年要帮助200多人联系工作或创业,成功率在90%左右。“居民们叫我们‘就业红娘’。”汪莉萍笑道。我了解到,目前海曙区有107名就业项目经理人,他们由政府聘请,多是热心公益、熟悉就业工作的本地人,用无私的付出,温暖一个个求职者的就业路。

  精细服务为创业者导航

  “当就业项目经理人有什么专业要求?”当我发出疑问,赵燕打开办公桌抽屉,向我介绍她细心收着的两本蓝色的国家级证书:一本职业指导员证书,一本计算机操作员证书。这两本证书对于曾经历过失业的她来说意义非凡,“如今我们月湖街道共有8名就业项目经理人,分布在6个社区和分中心,因为服务需求的提升,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更高一步,我们8个人先后考取了这两项证书。”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也是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民生实事工程。”海曙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依靠就业项目经理人这支队伍,十余年来,我区已帮助10多万人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我区今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841人,超额完成民生实事全年指标。

  除了帮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项目经理人还要帮有创业想法的人实现梦想。按照工作要求,像汪莉萍就要练就一双慧眼,寻找潜力股:提供走访、制定个性化创业计划、创业项目推荐、创业培训、专家评估、跟踪服务、效能评估等11个方面的精细化服务,给创业者送去“定心丸”。

  “将就业项目经理人征集的创业项目,进行评审,纳入项目库,全方位进行帮扶,以创业带动就业。”该负责人说,“近3年来,海曙区已发放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64亿元,扶持989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成功创业。”

  此外,推荐合适的项目参加创业大赛,也是就业项目经理人的“高招”。今年就有不少创业者被推荐参加“海曙之星”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共评选出20个获奖项目并为本次大赛的落地项目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锐拓互动等15个获奖项目已完成签约,项目落地后,将获得最高2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创业创新的热情。

  “就业项目经理人不仅要懂得嫁接就业者和企业的需求,更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好的创业者、创业项目。专业化、制度化是今后海曙就业、创业帮扶的一条必由之路。”海曙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就业项目经理人是就业创业帮扶的最前线,除了依托他们的工作,海曙也建立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如,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发挥“甬优桥”平台就业实践对接作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政企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及配套服务;推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全方位对接劳务用工信息,畅通劳务就业合作渠道,拓宽就业增收途径。

  如今,从就业项目经理人,到完善的就业创业体系,海曙区走出了自己的“就业路”。在海曙,我看到了就业项目经理人十多年来的付出和成就,也从他们如今的工作中看到了海曙越来越专业化、制度化的就业创业帮扶。从月湖畔发端的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已经演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热情,在海曙,所有劳动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