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天气晴好,在章水镇童皎村一处依山傍水的田地上,20余名村民忙着播种浙白芍种子。这意味着具有中药材种植悠久历史的章水镇,继道地中药材“浙八味”之一的浙贝母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后,又新增一味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
浙白芍的落地是章水镇通过海曙政协平台与宁波一家制药企业开展的共富项目,项目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作模式,由企业负责提供浙白芍种苗,传授种植技术,保障未来药材销售。
“这片浙白芍有百亩,若4年后成功收获,预计产量有70吨到100吨。虽然浙白芍的生长周期长,但是回报大,是‘家门口’的长远投资。”童皎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泽介绍,这百亩浙白芍全部使用的是山地,不占用粮地,这里原先是一片竹林,去年被台风成片吹倒,村里将这片山坡流转承包重新规整,希望通过种植浙白芍,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收入的提高,“其间,我们还能以芍药花为卖点,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推动共同富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白芍和浙贝母一样都历经了市场销路由盛转衰、病虫害影响种质以及农户种植信心不高的阶段。随着基层“浙药回归”声音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药材企业开始重视“浙八味”药材的保护和振兴。
海曙区政协委员们在走访调研四明山区后,和制药企业合作选择在章水镇先试先行,进行白芍种植基地建设。企业方表示:“无论从山区自然条件气候,还是种植同样是‘浙八味’药材浙贝母的底蕴来看,章水镇非常适合种植浙白芍,这一共富项目可实现‘浙八味’道地药材扎根本土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站在山坡上,农夫们心里估计着距离,抡起锄头刨坑,一旁的农妇配合地将种子埋入土中。动作简单,细节之处又有门道。制药企业工作人员表示,浙白芍种子入土要恰到好处,太浅不防冻、晒,太深不容易让芽苗出土,所以种植时种子到土层的距离要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颗种子之间的行间距控制65厘米左右,列间距控制在35厘米,从而有效避免出苗后植株间抢夺养分。而依托章水镇“项目牵引型”党建联建,还将有区农业农村局和区供销合作社为童皎村提供技术及有机肥等支持。
“章水镇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镇内规模种植了黄精、海艾等多种中药材。章水镇将围绕‘章五味’(浙贝母、浙白芍、杭白菊、黄精、海艾)品牌打造,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深化村企合作,通过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山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高。”章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媒体记者 张昊桦 通讯员 柯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