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赵柏田:行走在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

    2012年12月06日 09:3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职业读者

  “阅读经典作品塑造了我的文学气息”

  赵柏田在微博上称自己为“职业读者”,在新近出版的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双重火焰》一书中,他称自己为“模范读者”。实际上,他也担得起这称号。在《双重火焰》附录的“阅读日记选”中,光是1991年,他就至少涉猎了25本书。

  “我是那种只要有时间,哪怕是只有10分钟空隙,就能随时阅读的人。”谈起自己的阅读生涯,赵柏田眼神里立刻焕发出光彩,“以前每到一座城市,总要去书店看看,遇到中意的书,心情非常欣悦,这几年在国内做短途旅行,会带上10余本书。我算过,若是40分钟的车程,路上正好看一个短篇小说,坐动车到杭州,正好看一个中篇。”

  赵柏田记得他读第一本外国小说在1988年,是傅雷翻译的四卷本《约翰·克利斯朵夫》;读的第一本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他还读康德、叔本华、尼采……甚至抄过巴勃罗·聂鲁达的《诗歌总集》,抄过耶胡达·阿米亥、阿胥伯里等的诗歌。

  上世纪80至90年代,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福克纳、卡夫卡、马尔克斯、普鲁斯特、卡尔维诺……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他基本上看过。出版社出一本,他追一本。“整个90年代,我的天空就被这些西方文学作家和他们的经典占满了,对于从小看《金光大道》、《艳阳天》之类长大的一代人来说,它们有非常大的冲击力,甚至是颠覆的力量。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那时我真有做哲学家的冲动。”

  对自己早年的阅读,赵柏田评论道:“在幽暗的青春期长廊,每一次与心仪的书的遭遇就像不经人世的少年初涉爱河,带着一厢情愿的倾情,有点儿绝望,又有点盲目,似乎它就是整个的世界,统治了情感和灵魂细微的触角。彼时的阅读如同一场火花四溅的激越爱情,内心的体验如火般炽烈又不可言传。它几乎成了同世界惟一的交流———通过它,才不至于灭顶于青春期残酷的泥沼。”

  赵柏田真正喜欢上的第一部外国文学经典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买这套1991年南京译林出版社翻译引进的7卷本书,花了他70多元,而当时身为体育老师的他月收入也就100多元。

  2001年刚到宁波时,赵柏田惟一带在身边的就是《追忆似水年华》,他每晚临睡前都要读几页。后来多次搬家,一直跟随在身边的,除了卡夫卡的全集,另外就是这套书。虽然这套书到现在他还没读完,但是他由衷地认为普鲁斯特“已经化作了我的血肉,我的魂魄”,而且从普鲁斯特独特的写作方法中,他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文学并不是虚构,它只是把广袤世界里的现有事物排列起来,发现它们的关系,再赋予美学上的新样式。我相信这就是许多艺术家创造的动力。”

  20多年的阅读生涯,见证了赵柏田情感和心智的成长,更塑造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调和气韵:既吸收了西式的句法,又隐现古雅的传统文言痕迹。对此,赵柏田表示:“除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诗歌训练,90年代初期带有很强实验性的中短篇写作的经历,2000年后做思想史方面的功课外,海量阅读成为塑造这种气息很重要的原因。”

  赵柏田认为,阅读对一个写作者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文字气息上的,更根本的是一种方法论的影响。“伏笔早就埋下,只是在不经意间。一开始它们对生活的影响还没有彰显,因此还是孤立的、沉睡的,还没有贯穿成文章里生动的气韵。”而后,好像是到了一个时间的某个关口,一切便顺理成章了。

  说起阅读的意义,赵柏田的话充满哲理:“书与镜子一样,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能自我增值的物种之一,在阅读中想像或是体验的那些遥远的世界,终将使平凡的生变成丰饶的海。”

  现在,阅读对赵柏田来说“没有紧迫感,完全是一种自由心境下的阅读”。与阅读一样,他的写作也“处在自由状态下”。目前他正在创作下一部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买办的女儿》。“我没有莫言那样恣肆汪洋的才具,我的叙事态度很节制,每天会以500字到1000字的速度向前推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