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野丰(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功突破1万美元,并保持了顺利的发展态势。日本之所以没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能够保持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每隔约10年就要进行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转型。具体来讲,上世纪60年代,日本致力于提升制造业整体的生产合理化,重点投资了钢铁、电力等基础行业。同时,这一时期确定了合成纤维、石油化工、机械零部件等未来成长产业的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研发和投资。70年代,日本虽然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陷入能源不足和通货膨胀的窘境,但这一时期国家推进了骨干企业的生产调整和企业重组,将国家的制造业向更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家电等产业方向靠拢。到了80年代,由于吸取了70年代能源危机的教训,日本重视发展节能产业,产业结构也成功转型为半导体、计算机、微电子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第二,大规模投资研发,提高产业附加值。这一时期日本的研发,有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基础性、长期性研究,也有以民间企业为主导的产品创新与改良,各自承担是一大亮点。第三,培育中产阶层,扩大个人消费。当时,日本有所谓的“一亿皆中产”的流行说法。这虽然并不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政策,但日本社会整体有“大家都要努力成为中产”的广泛共识。
李凤杰(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除了经济长期停滞,还会集中出现各种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经济增长高速时期往往被掩盖而显得不那么突出,如物价上涨过快、区域间或阶层间收入差距扩大、民众对社会福利的要求增加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韩国经济大幅下滑;201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次回到2万美元的水平。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韩国政府加大对信息技术、汽车、造船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和扶植力度,并进一步发掘经济增长潜力,培育零部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停滞在2万美元左右,并且还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陷入的教训——
创新动力不足
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自上世纪60年代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可至今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被认为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庄巨忠(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当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工资上涨,从而相较于低收入国家,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产业升级不到位,又无法和高收入国家在高端市场相竞争。
因此,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进行产业升级首先需要高效的企业,其次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市场条件,包括需要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效的价格信号、人力资本的积累、基础设施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等。
泰国、菲律宾过去一段时间政治环境不稳定,泰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波动。菲律宾虽然有产业政策,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马来西亚情况较好,目前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美元,预计几年后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顾清扬(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问题,经济发展滞缓只是这些问题的综合反映。
实际上,“中等收入陷阱”重点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能实现从落后到现代的跨越。这些东南亚国家在起步阶段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制度方面发展较慢,使整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没有跃升到发达国家水平,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