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家长认为暑期实践缺乏新意
老师感慨社会调查难以操作
过了这个暑假,王女士的儿子将升入初中三年级。她就是坦诚暑期实践“随便找个地方盖章交差”的众多家长之一。对此,王女士自有一番想法。
“从小学到现在,学校布置的实践作业都相差无几。读书会、做家务、参加社区活动。前两者是必须要做的,没有必要暑期拿出来特意强调;社区活动每年就是那几样,孩子肯定没兴趣。”王女士说。
和王女士有一样想法的家长,记者在采访中还遇到不少。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的暑期实践作业缺乏创意,内容大同小异。
相对于假期实践活动的“冷场”,记者在采访的孙文英小学和宁波市第十五中学看到,平日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谓多姿多彩、热闹异常。
“平日里我们依托假日社团,在周末的时候组织小朋友参与社会实践,如义卖、学习生活技能、办手抄报、文艺表演等,都很热闹,参与的学生很多。除此以外,各班老师也会定期带领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孙文英小学五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张老师对记者说。
十五中一位潘老师告诉记者,平日学校里的社会实践活动搞得风生水起,除了每周一固定的班队活动日外,还与所在辖区内的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地联系,学生们有空就去做志愿者。
为什么学校里风生水起的社会实践,暑期效果就不理想呢?
老师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居住相对分散,再加上学生有的上培训班、有的去旅游等,时间上难以统一,因此很难聚在一起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第二、假期里老师们不能像在学校一样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很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协助,家长也担心孩子的安全,活动难以开展;第三,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假期各种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无暇参与社会实践。
至于家长和学生关注的体验式社会实践为何少之又少,老师们也有话要说。
“社会实践,尤其是体验式的实践,如各种社会调查等,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对孩子们来说操作难度有点大。”张老师说,她曾经给四年级的学生布置过一项社会调查,要求学生走进水果店,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体会。可作业收上来后,让她满意的很少。
张老师说,学生与社会人群接触的太少,很多时候不敢、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际。“比如我发现涉及到水果价格比较的部分,孩子们很少提及。有个学生写了两种水果的价格,还是他让妈妈去几家水果店分别购买才知道的。”
体验式实践难开展还与社会“婉拒”有关。小王是一名初二学生,去年暑假,他和几个同学报了一个关于节能的社会调查项目,一连跑了几家单位都吃了“闭门羹”。最终不得不搁浅这项调查。
在以往假期中,学生们做社会实践多次“碰壁”后,有的选择放弃,有的寻找其他“捷径”。如,由家长将调查表带到工作单位让同事帮助完成,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等。始终迈不进“社会”这道门,对自身能力又会有多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