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毛一波 本报记者周文丹
16岁的被告人,被带上法庭,第一眼看的不是法官,也不是公诉人,而是死死盯着“代理人”席位。然而,那里没人,孩子的眼神瞬间就黯淡了。此后,整场庭审他都没抬起过头。
这是多年前的一起案子,可审理此案的海曙区法院法官,时至今日仍记得那孩子的眼神。“他是外地人,父母在开庭时未到场。”
代理人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有重要地位,对整个案件的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孩子们的眼神不再黯淡,昨天,包括姜鸿运在内的12名志愿者上岗了,他们的身份是公益代理人,职责是给在海曙区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代理父母”。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六成父母缺席庭审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低龄化的趋势,仅海曙法院,每年就有近3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九成被告人是外来青少年。
由于联系不到家长,或者有的羞于出庭,在少年犯庭审时,父母能到场的仅占四成。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定代理人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诉讼地位,其所享有的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权、申请回避权、为未成年人聘请律师权、辩护权及上诉权等多项权利,都将对案件的审理产生重大影响。
记者从海曙区法院了解到,六成父母“缺席”,给出庭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不安,使得孩子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容易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再受父母关爱,会影响他们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的矫正。
孩子犯罪了
海曙请来专业的公益代理人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早在2011年,海曙区法院就出台了全省首个公益代理人制度,向社会公开招募10名志愿者,给犯罪青少年做“代理家长”,主要职责是陪他们出庭。
这一模式运作3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向社会招募的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人很难持续做下去。”海曙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初,海曙区法院和区关工委一起,开始组建“银发护苗工作室”,成员锁定为公检法司退休老同志。昨天下午,工作室举行了启动仪式,12名志愿者正式上岗。
“公检法司的志愿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参与犯罪案件前期的调查过程;参与调解工作,给犯罪青少年争取一次缓刑机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海曙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专门请懂法的公检法司志愿者,给犯罪的未成年人当公益代理人,这种模式在宁波是首个,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
公益代理人
可以参与调查、调解和判后帮教
公益代理人可以做些什么?
“能做的事可多了。”姜鸿运是“银发护苗工作室”负责人,退休前是海曙区政法委副书记。他说,比如前期庭审事实调查、证据质证、法庭辩论和法庭教育环节。
海曙区的法官们都记得今年他们处理的一起案子,外出打工的16岁青少年小余因打架误伤对方,被害人不肯谅解,最终被判实刑。“如果有专业的公益代理人,参与调解,以情动人,从而取得被害人谅解,也许就不会被判实刑了。”姜鸿运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未成年人犯罪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判后的帮教工作,他们被判缓刑前能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工作室里的志愿者都有这方面的资源,能更好地帮助犯罪青少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