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燕萍
窗“聪”也。窗是自然照进心灵的媒介,一种艺术化了的建筑物件。清代戏剧家李渔在西湖泛舟时倚窗而观西湖美景,窗内别有洞天和意趣。窗的真正本意不只是这样的诗情画意,最初在于他的实用价值,而后才含有艺术成分。浙江东部地区民间有众多的石刻漏窗,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当地人称它为“石窗”、“石格子”、“石花窗”、“石漏窗”。以宁海、三门、象山三县存量最多,宁波城区近郊也不鲜见。一般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旧物,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石刻漏窗具有避雨、透气、防火、防盗、采光、隐蔽、美观等特殊作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通过对石窗淳朴的造型,漫漶剥落的肌理,可以窥视浙东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美学趣味、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特色及传统技艺的各种关系。
一、 石刻漏窗的实用意义和地域特征。
中国的窗不仅具有采光、通风和保安功能,还打破了民居建筑墙面的平面和单调,丰富了居住环境的空间层次。从房屋中敞开门窗采纳日月之光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观念的空间需求,也是人们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的必要通道。石窗一般用在外墙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以整块石板刻制,充分兼顾防盗功能,上半部分多以横式作为窗户栏杆。一般的木质窗户在雨水充足的浙东地区极易霉烂变质,特别是在房屋建筑朝北的后立面和高高的端墙更要经受风雨侵袭。所以村民们对石质材料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
浙东地区的民俗认为:“气不能太盛,也不能太漏,宜有藏有漏”。浙东地处潮湿温润的沿海,阳光和季风带着湿气氤氲着江南民居。民居一般由石料和砖木建成,厚重的石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抵挡潮湿的地气,更是拙朴稳重的建筑形制的需要。浙东是多山的丘陵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材,特别是三门湾蛇蟠岛和宁波等地的红砂岩石和青砂石别具特色,粉红和淡青灰的石材色泽柔和,质地细腻,既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又便于雕刻。这种石质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虽然不够坚固,但用来雕制窗户且要比木材实用得多。宁海、象山、三门旧属台州府,故多取之于三门湾蛇蟠岛的灰红砂岩,宁波城区近郊则取于梅园和光溪,也有取于大隐青石的。
浙东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聚族而居,也相对的分散。但传统的民俗民风及耕读文化对建筑的布局、构思与审美情趣产生很大的影响。浙东的石刻漏窗不仅只是为了采光、通风等实用,更多的结合了建筑主人、家族、村镇的文化寄托、精神延伸。浙东石刻漏窗不以繁复精巧见长,而以凝练朴素取胜。漏窗上的花纹并不妍丽,但布局疏密相宜,而且全部出于民间石匠之手。纵观林林总总的石窗造型、花式和题材,一般都取材于本地域的自然界的花草鱼虫,吉祥动物和传说人物等。简单明快的几何造型,也与主人的生活意愿相吻合,生活气息浓郁。窗是建筑的眼睛,在山明水秀“眉眼盈盈处”的浙东,独特的石窗是主人心灵的映照,与山明,与水秀,窗棂中透着灵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