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江厦

    2014年11月17日 16:5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1949年9月,滨江庙又竟然在大轰炸中“死里逃生”,损而不毁,断壁残垣在风雨中孑立多年,五十年代后最终拆除时,传说拆房的工人几次上房拆梁,就是爬不上去,一时成为宁波市井的传奇。有人说,这是滨江庙情恋江厦,不愿就此永别。

  江厦地方虽小,却是诸神竞集之地,除了一宫一庙之外还有一堂——财神堂。财神堂位于新江桥南堍不远处,建于橫跨交通要道的过街楼上,楼面既窄又低,仅容两顶轿子擦肩通行,轿夫还必须屈身盘足而过。行人与黄包车争道,常常因此争吵,财神堂就成了严重阻碍交通的“瓶颈”。财神堂虽然简陋逼仄,但因仰仗钱行街的“钱势”,却是香火旺盛,神威显赫。1929年后改建江厦街时,当局规划拆除,遭到商家特别是钱庄老板的坚决反对,认为财神保佑事关大众事业兴隆与江厦的繁荣兴旺,系神圣不可侵犯。为此,几次联合派代表到市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撤销规划,收回成命。上下态度相左,矛盾十分激烈,小小财神堂酿成震动全市的大风波。但时任市长的罗惠侨力排异议,一再坚持,罗为了坚持达到道路改造的目的,只能运用“权谋”,假称一定尊重民意,动员各方同意把神像暂奉湖西财神殿,市府今后将择地重建大庙,隆重奉祀,以此暂且平息矛盾,从而达到了道路改造的目的。罗惠侨主观上反对迷信,政府也根本没有重建财神殿的财力,于是罗又巧使计谋,延宕敷衍,最终使建庙承诺不了了之。财神堂的拆迁是江厦发展中生动难忘的一笔,曾是当时轰动宁波的一大“历史事件”,民间戏称为“罗市长请财神”,又添油加醋把他和当年亲自带领随员去砸老城隍庙菩萨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作为故事来传颂。

  江厦背影——岁月记忆

  百年江厦,岁月匆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旧江厦留下的最后背影。现在的宁波人已经很难想象旧时江厦的样子了,健在的老人也只能以零星的记忆,拼凑出半世纪之前江厦的模糊印象。

  笔者童年常往来于江厦,印象最深的是大道头。大道头由巨型的条石砌成,斜斜伸入江中,一只仅容五六人摆渡的小舢舨,往返于大道头和江东大河道头之间。小小的摆渡船在江涛中竞波逐浪,曾是江厦一道风情独特的风景。但若是忽遇巨风或受大船行驶的影响,顷刻间波汹浪涌,小船如江中一叶,在波涛中颠簸起伏险象迭生,掌控不及就发生舟覆人亡的悲剧。小时候曾几次见到摆渡时落水身亡者的亲人,披麻戴孝,手捧着亲人的神主,长竹杆上挂着故人的衣裳,在一声声沉痛的铜锣声中,到大道头为亲人“招魂”的淒惨情景。亲人们面对滔滔江水,在大道头长跪泣拜,嘶声呼唤:“回家吧,回家吧……。”魂兮归来,故人安在?但闻三江口江水呜咽,风号长空……。当时常想,自已何能化仙成神,倚天挥剑,化成长桥一道,让两岸笑相往来,大道头哭声不再。这只是少年的幻想,30年后,江厦沧桑,幻想竟成现实。1981年6月30日,由原解放桥迁至大道头的江厦浮桥竣工。1990年11月又建成永久性固定式钢筋混泥土桥梁。至今宽阔的江厦桥上,车来人往,欢声笑语,昔日大道头上的悲声,已成江厦的历史,永远逝去。

  解放初的江厦,倒处仍是断壁残垣,空旷而冷落,四处是简易房和棚屋的店铺。近东渡路一带的街上,有许多练功耍拳,接骨治伤,卖膏药拔牙齿的江湖人。太阳伞下坐着腰扎宽过五寸、牛皮铜钉腰带的拳师,一边的木架上插着练功的刀、棍、剑、矛,地上放着石大刀(石杠铃)、三截棍和钉板。于是,就不由得联想到在江厦“设帐授徒”的王瑞伯,想象当年在天妃宫龙腾虎跃“飞痰折龙”的传奇英雄。于是,小时候就常常在江厦的太阳下或风沙中一呆半天,想象眼前这些“王瑞伯”的本领,还一直想看看他们“滚钉板”的功夫,遗憾的是直到长大,直到江厦的太阳伞消失,我都没有看到有人在钉板上滚过。

  天妃宫遗址上后来建起了“新甬戏院”。虽然戏院有新甬的大名,但宁波人都习惯叫它“天妃宫”。新甬戏院的场子不大,设施也很简陋,观众的座位是一排一排的长竹椅。虽然如此,但因演出的剧团与剧目都比较大众化,戏票也比一般要便宜,所以很受普通市民的欢迎,一般市民若要接待客人,就常常陪着到“天妃宫看戏去”。尤其是在三江口泊岸的船工和渔民,新甬戏院无疑就是享乐的“天堂”了。

  江厦过去有很多的“尺衣店”,尺衣店就是旧衣舖。尺衣店全靠伙计的叫卖来兜徕生意。伙计往店门口的长凳上一站,手腕上随便搭着件什么样衣服,瞟一眼街上的行人,立即就能唱出叫卖的词来。“强来强,卖来卖,长衫当作短衫卖。剪落下摆做裤子,袖子好做鞋面布……”“毛花呢,夹长衫,尺寸有得四尺三。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尺衣店在过去是很低卑的行业,伙计大多出身穷苦,没有文化,一套叫卖的功夫全靠师徒口耳相传,为了保住饭碗,伙计们就竭尽心思,编出动听的词来。因此,江厦一带常常可以听到高低婉转、此起彼伏的尺衣叫卖。半个世纪之后,我把少年时代这一份江厦记忆,作为“商贸习俗”的内容编进了海曙区江厦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内心对江厦历史的一份纪念。江厦的尺衣生意后来逐渐孕育成为新的时装业,业脉相连,因缘不断,不知是否是这份历史的夙缘,最后成全了后来东渡路服装市场的辉煌。

  

本文来源: 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 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