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顾东栋) 6月14日下午,宁波城市学院的志愿者徐倩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到了鼓楼街道秀水社区白衣小区,上门入户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该怎么上门服务?要走访哪些居民?徐倩和同学手中的一份名单“暗藏玄机”。
名单上虽然有长长一串名字,但并不是每个楼道每户人家都有。名单是如何挑选出来的?记者跟着海曙区垃圾分类办的郑水萍先找到了正在小区垃圾房前忙着“扫码”的保洁员吴阿姨。
保洁员吴阿姨打开安装在手机上的垃圾分类管理平台,拎出居民扔在厨余垃圾桶里的一袋垃圾,输入印在垃圾袋上二维码下的一串数字,“系统刚好在维护,不然直接扫一扫就可以了。”接着,她又打开垃圾袋,根据垃圾分类情况,按照“优”“良”“中”“差”进行评分、上传。
“这些数据上传、汇总后,社区可通过系统后台看到辖区有多少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同时也能知道垃圾分类的质量如何。”郑水萍说,今天要走访的居民名单就来自于这些“大数据”汇总筛选,这也是为社区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劝导宣传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大大减轻了社工和志愿者的工作量。
随后,徐倩走进名单上的一户居民张女士家中。张女士在厨房和客厅各放置了一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和普通生活垃圾分得清清楚楚。不过,眼尖的志愿者还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张女士用了普通的塑料袋来装厨余垃圾,却把厨余垃圾袋放在了客厅的垃圾桶里。
记者了解到,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实践,很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有明显提高,但在一些细节上仍存不足之处,除了像张女士这样“张冠李戴”的,更多是将其他垃圾掺杂到厨余垃圾中,比如吃完饭将抹嘴擦手的餐巾纸也倒进厨余垃圾里。“我们借助‘大数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到居民家中走访,从中了解更多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加以劝导。”郑水萍说。
据悉,为提升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海曙区还联合高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培训课、兴趣活动互动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和学校学生普及垃圾分类智能系统运用、手机APP系统操作等知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推进社区垃圾分类智能化和网络化,从中提高分类的效率和正确率。”海曙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垃圾智能分类的有益尝试,为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添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