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孙勇)给农户承包的土地办身份证,让每一户承包农户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省联网。目前,正在海曙进行得热火朝天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谁还能不知道自家承包地面积有多大?可现实是,这还真是个事儿。“二轮承包时,平原的地值钱,村民们是拉着皮尺按着标准量下的。但还有一些,是土改前口口相传下来的,谁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大。”日前,记者来到鄞江镇金陆村,忆及当年划分承包地时的情况,鄞江镇农办主任王显兵说。
“确权后我家有6.963亩地,比之前大了将近1亩,而且地图上地块大小、位置和边界都清清楚楚,就连田边上的小水沟都能看得到。”村民夏迠国乐呵呵地诉记者。
而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们也不觉得吃亏,因为小块的土地可以整理变大,实行规模化种植。“现在我们把小块的田地改成大块,还不用顾及边界了。”在石碶街道上王村,有着4000多亩良田的种粮大户庄博这样告诉记者。
确权精准度依靠GPS保证,也让广大农民放了心。“经过仪器测绘后的精度可以达到0.05米,相比时下流行的无人机航拍精度更高。”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外业工程师蔡利波告诉记者,并通过数据录入、信息核对公示、签字确认等环节,对农村承包地进行精准测量,让农民有据可查。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农民的每一块承包地都划定了坐标,在空间位置上实现了‘绝对定位’。连地埂都有坐标,清楚得很。”区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像土地流转后,流转大户大规模进行土地整理后,田地的地埂自然就消失了。如果流转期限到了,土地归还给农户,谁家的地在什么位置,还是能分辨得清,乱不了。”
记者了解到,按政策规定,在土地确权颁证过程中,农民不用承担任何费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给每家承包的土地重新丈量面积。土地确权之后,相当于把土地承包权变成了农民的存折,装到“挎包”里,变成“活资产”。想进城的农民,可以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进行合理开发,以土地换收入换股权。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加快了,少数农民可以种更多地,实行农场化经营,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使土地撂荒减少,耕地面积增加。
农村土地确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让这项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我区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谋划。成立区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镇(乡)、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确权工作步调一致,我区统一全区土地确权政策口径、方法步骤、操作程序和重点任务完成时限节点要求,确保土地确权调查内容精准,推进步调一致。同时,严格执行省定操作流程,按照五环18步工作流程明确的内容和要求,牢牢把握调查摸底、指界测绘、公示确认等关键环节,并要求测绘单位加内部质量自查自检。此外,坚持依法确权、规范登记。对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采取民主协商、村民议决方式解决。
记者从区农林水利局了解到,自去年10月起,我区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区除符合条件可不确和暂缓确权的村社,应开展确权村社104个,涉及承包农户4.1万户,承包地117553亩。截止今年7月31日,全区累计完成实测面积79259亩,占任务数的66.6%;已开展承包地确权村104个,开展率100%;完成审核公示村20个,公示率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