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记者厉晓杭 全媒体记者朱燕君)日前,天一阁博物院启动秦氏支祠建筑修缮项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支祠在“百岁”之际又将迎来大修。这次修缮,距离20世纪90年代那次大修已过去30余年。修缮古建筑,就是保护宁波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秦氏支祠将如何进行修缮?国宝级建筑如何“涅槃重生”?3月17日,记者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聆听文保专家的专业解读。
月湖西岸,马衙街之北,始建于1923年的秦氏支祠便位于此。秦氏支祠占地面积2199.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6.24平方米。整组建筑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尤以朱金木雕为特色,是近代江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民间建筑工艺集大成之作。2001年,秦氏支祠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现已成为天一阁博物院乃至宁波标志性的古典建筑群。
天一阁博物院有关专家介绍,秦氏支祠系秦氏族人于1923年至1925年所建,时耗银二十余万元,20世纪90年代按支祠原貌修缮恢复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风雨洗礼,秦氏支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老化、腐蚀、受损。虽然其建筑的主体结构、形态等状态尚佳,但是木构建筑终究无法对抗自然老化与风雨侵袭:屋面滋生植物,局部檐口沉降;部分木结构中出现拔榫、糟朽;门窗也因日晒雨淋而发生了扭闪变形;建筑装饰面最重要的部分--生漆、贴金存在褪色现象。这些都已影响到这座精美建筑的安全和风貌,亟待采取修缮措施。
古建筑保护,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次维修工程,并不是抢救性保护,而是在出现一些问题后,进行主动修缮,是一个积极的保护过程。”天一阁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消除秦氏支祠的安全隐患,增强文化遗产展示的效果,天一阁博物院决定启动秦氏支祠修缮保护与展陈提升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施工方案已经浙江省文物局核准认定,于今年3月开工,工期为期250日历天。在建筑修缮完成后,还将进行陈列布展施工,这将为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项细致的科研工作,其专业性要求极高,每一项修缮都有严格的工艺流程。据悉,根据浙江省文物局对于秦氏支祠修缮方案的审查意见,本次修缮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少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修缮原则。为此,天一阁博物院拟在修缮过程中采用研究性保护工程模式,即“以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态度对待古建筑修缮,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现历史信息”。
天一阁博物院还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进行网络授课,借鉴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修缮项目的经验,用于秦氏支祠修缮工程。相关专家介绍,项目团队将尽量根据“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开展本次古建筑修复工程。在此过程中,将对秦氏支祠建筑群的空间特征、材料、结构、构造、历史文献、营造技艺进行完整记录、系统研究和科学修复。同时,将通过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使修缮工作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利用多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的方法,科学真实地揭示古建筑历史信息,对建筑进行病害去除和结构加固。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将通过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增强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比如利用倾斜摄影技术搭建三维模型,对建筑屋面维修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利用光学技术对戏台、照壁等重要区域进行位移监测。同时,专业的摄影团队还将对重要工艺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记录,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