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 土地资源短缺、资金和人才紧缺、产业层次不高、环境承受压力加大,加上未来行政中心东迁……当前,海曙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要素制约和困难局势日趋突出。海曙区两会广开言路,昨前两日,代表委员在联组讨论时直面问题、直抒建议,成为大会主旋律。
“政府工作报告对困难不躲闪,催人奋进。”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今年的报告详细地指出了困难和问题。如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水平不高,个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滞后,城市管建融合提升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民生保障、社会管理与群众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仍有一些差距,少数干部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能谋善干的能力相对不足等。
在会议讨论中,代表委员也没有绕弯低头,敢于向一些阻碍海曙发展、群众意见强烈的难点问题开刀。“工程一开建,周边老百姓就遭殃。”人大代表董可京说,新南站工程建设以来,大量的泥灰、空气粉尘让工地附近居民无法开窗。“一定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大力度管好工地、泥头车,避免扬尘。”
新南站和轨道交通在一揽子的基建投资规划中,占据不小的投资比例。投资贵在有效,如何让新南站和轨道交通产生经济提振效应?人大代表夏海明提出要提前定位,重塑新南站和轨道交通周边业态。“明后两年内,轨道一号线与二号线通车,均途径海曙,我们要提前谋划布局,整合资源,汇聚人流、商流,沿线的商业规模有望扩大,回报率也会迅速增加。”
讨论中,不少代表委员忧心海曙区的资源“软肋”。委员李若中单刀直入:“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我们都没有。海曙最大的资源就是文化,那么文化这块我们如何挖,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对此,张黎莉委员认为,海曙区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存量而不只是注重增量,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比如充分利用文化场所、组织策划文化商贸联动活动,凸显我们海曙区独特的文化休闲特征。马富强委员说,可以整合周边资源,开辟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月湖文化产业。
资源遭遇瓶颈的同时,更有城区东扩、市政府迁移的发展困惑,海曙区的发展空间可谓越来越小。代表委员们毫不吝惜自己的智慧,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提出破难之法。
人大代表居鉴认为,要重点推进鄞奉路沿江总部、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环月湖文化产业、莲桥街文化商业等一批功能区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产业融合、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区。政协委员陈洪波说:“海曙要做好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的‘创新驱动’文章,尤其是智慧产业如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要细化、要务实。”曹云委员建议,海曙区要打造“宜创城区”,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引进,这将在今后发展中显现不小的潜力。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