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黎升 通讯员金虹波)离开农田、住进高楼,终日便无可事事?海曙区的农拆户们会拿出自家串珠的手艺做公益;跟着“原住民”学跳舞,把家门口文化办红火。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海曙农拆户数就约5600余人,经多方努力,社区、部门通过搭建平台,牵线社会组织、原住民等帮助农拆户们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走向精神富裕,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牡丹社区书记陈赛花在拆迁安置小区天景佳苑内物色了一批热心公益、擅于接受新事物的居民,成立了一支20人组的“红帽子”义工队,通过互助的方式,转变拆迁户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区公益事业当中。
每月15日为“红帽子”义工服务日,队员们会在物业处为本小区居民开展理发、缝补等便民服务,遇到文明城市创建等全市、全区的大型活动,义工们还会全体出动清洁小区,在每个楼道展示板上张贴宣传资料,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除了“红帽子”义工队,泰安社区的“178”社会工作室还解决了如何与原住户和睦相处的难题。“不习惯就一起吧!”8个小区中有5个是部分用于拆迁安置的小区,在区社工协会的指导下,泰安社区成立了“178”社会工作室。
“为什么不能融合?城住户与农拆户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不一样啊!彼此看不惯自然难和睦。”泰安社区书记王增贤一语中的。为融合新老住户,“178”工作室就从矛盾最突出的两支舞队入手。重组了胜丰村文体队和泰安广场舞队,消除之前以“新老居民”身份进行划分的组队模式。重组后,尽量挖掘和培养她们的兴趣,经过三个月的磨合,队员们从刚开始的见面争吵转为了心平气和的交流,并在临近元宵,向大家献上了一台合作融洽的文艺汇演。
此外,区民政局、区社工协会组织开展的“开放空间”,关注年轻一代拆迁户价值观的完善等也都在帮助辖区农拆户融入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