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宋佳) “大山伯伯,我会更听爸爸妈妈话……我非常感谢您大山伯伯,您回的每一封信,都使我受益无穷,真心谢谢您!”3月29日,西郊学校小学部的“快乐精灵”知心信箱里,塞进了这样一封笔迹稚嫩的信。温同学的寥寥数字,一下温暖了海曙心理援助协会志愿者的心。
“快乐精灵”知心信箱,是该协会设在西郊学校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与孩子们的互动信箱,作为海曙公益创投“蓝丝带”外来务工人员小学生心理援助项目的组成部分。从2012年9月开设至今,每月开箱两次,承诺一周内寄出回信。
温同学是知心信箱的忠实粉丝,先后往信箱里投过6封求助信,负责回复他的来信的是协会秘书长俞国海,被他亲昵地叫着“大山伯伯”。2012年11月21日,温同学写下,“我的数学很不好,我想把成绩弄上去。可是每次我一集中精神就分心。所以想问一下,有什么方法会使我不分心。”而在心理咨询师的回信中,从来没有批评,甚至没有评价,“分心是我们大脑的正常功能,如果没有这种分散注意力的能力,说不定危险来临还不知道,是吧。”大山伯伯安慰他学习时出现分心,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有意识把注意力收回来就行了。
半年多来,信箱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伙伴,目前已收到学生来信200来封,装了满满一个文件袋。20多名心理咨询师参与了回复,指导孩子们如何处理焦虑、自卑等情绪,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们排忧解难。一纸文字的沟通还延伸到面对面的交流,那些需要进一步疏导的同学,在征询本人意愿后,心理咨询师们会安排周五班队课时间进行个案的辅导。
此外,“蓝丝带”心理援助项目还在西郊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有寓教于乐的团体辅导,还举办了7场分别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健康读物5期。“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民工子弟孩子年纪轻轻就远离家乡,心理要比同龄的当地孩子来得脆弱。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和自卑是他们中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海曙区社会工作协会青少年项目组的老师黄叶飞告诉记者。
协会会长夏宇介绍,以往“心理援助”的概念,基本停留在当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临时组织的行动。海曙“心援”则把这种帮助发展到常态化。协会经常到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讲座、接受社区转介的个案求助、开展以婚恋家庭的主题培训等活动等。为拓展服务对象,海曙“心援”还在网络上建立了“心理援助公共群”,接待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开展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
据悉,海曙区心理援助协会脱胎于2008年自发组建的“草根组织”宁波心理援助者沙龙,正式成立于2012年7月,是海曙区实行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后成立的心理学助人公益团体。协会现有的6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中,不仅有持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心理学工作者,还有社会工作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