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合
甬城是一个爱心城市,目前注册志愿者已超35万人,来自社会各界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更是五花八门。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下,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在覆盖面和针对性上仍存不足,亟待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常态化管理和精细化发展。
活动为主,扎堆节日“一阵风”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学雷锋”,在特殊纪念节日,各地各单位大规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确对于广泛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的理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单次性活动式的志愿服务模式,逐步呈现出扎堆节日、志愿服务频频“撞车”等问题。去年重阳节,合肥市“一位老人一天内被志愿者洗了7次脚”的事例,就让粗放式的志愿服务的问题暴露无遗。
有评论指出,这不仅会挫伤一些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志愿服务在大众心中的认可度。“志愿者总是一批批地更换,好不容易来一次,没谈几句就走了。虽说本意是为了关爱我们残疾人,但我却感到不太开心。”重度残疾者老马表示,对于本就敏感的弱势群体来说,“符号化”地被志愿服务,容易使其产生心理创伤。
缺乏调研,项目落地“水土不服”
除了时间上的局限性,缺乏前期实地调研,也成了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短板。换句话说,拥有一时的爱心、热情、善意,并不意味着能和好的社会效果画上等号。
甬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灵峰学校的毛云峰副校长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来自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捐赠的衣物,就会塞满一个办公室。但学校分发时才发现,这些衣服、鞋子对于这群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太大———四十几码的鞋子、XL的衣服。
“其实,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大体不错,吃饱穿暖并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最缺乏的是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为此,该校长呼吁更多爱心企业或组织,在提供服务项目前,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再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我们本身非常希望将每个项目做成针对性更强的长期性品牌,但受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的确没什么精力好好去细化深化项目。”采访中,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协会的指导教师詹斌,也表达了他对此番现象的无奈。
搭建平台,志愿服务“精细化”必由之路
时间上扎堆、内容上缺调研,如此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我市数十万的志愿者规模不相匹配,也影响到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发展。据香港义工组织来甬交流人员表示,目前甬城志愿服务水平,仍停留在香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的状态,具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如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业内人士呼吁,我市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志愿服务综合管理平台,需求者可以根据意愿登记具体要求,志愿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定点招募,志愿者也可根据自身专长和时间自由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