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为什么能够传染给人类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解开的谜。5月1日和5月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科学》分别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
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研究发现,造成这次H7N9病毒暴发的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主要由4个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长三角鸭群中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而这种病毒则很有可能是由在东亚迁徙线路上的候鸟传入;另一个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最有可能来源是经过我国的迁徙候鸟,而鸭群很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宿主将野鸟的病毒传入家禽。另外6个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在我国家禽中(主要是鸡群)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且并非单一来源,造成6个内部基因片段多样性的原因可能与家禽运输有关。研究还发现,这次H7N9病毒至少有两个不同分支,它们在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达菲”耐药性等方面具有不同表征。《柳叶刀》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高福团队在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方面也获重大突破。该团队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研究H5N1病毒野生型和突变型HA蛋白分别与禽源和人源受体类似物的结合能力,发现野生型HA只结合禽源受体,而突变型HA则具有结合人源受体的能力。这表明突变型H5N1病毒有可能感染哺乳动物上呼吸道,并侵染肺部组织造成严重感染。团队还揭示了突变型HA与人、禽受体结合的特点及结构基础,发现关键的Q226L氨基酸突变决定了受体结合的转换,并进一步阐明了这种转换机制,同时证明了该突变型HA的其他3个氨基酸突变也对病毒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在分子水平,对重要氨基酸突变能导致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进行解析,是禽流感跨种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将对H7N9流感病毒的系统研究提供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记者李大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