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宁波市的版图上,那个最小的板块,她的名字叫海曙。
漫步海曙的大街小巷,天一广场、和义大道在现代商业中熠熠生辉,鼓楼沿、南塘老街交融着古朴与时尚,铁路宁波站、汽车南站昂首展翅迎送八方客,电子商务产业园、节能环保科创园、微电影产业园强劲崛起……无不为这座小城区增添了大能量。
30年前,她还是一片农田和瓦房。
30年流金岁月,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颜色。
30年后,她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地。
海曙建区30年,综合实力不断跨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30年,海曙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持续提升;这30年,海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经济浪潮
【见证者说】
张宁辉,海曙区副区长:“建区30年,海曙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战略,地区生产总值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产出保持全市最高水平。”
程晨,海曙消费达人:“30年前消费在海曙,30年后消费还在海曙!天一、南塘、鼓楼沿,还有一年一度的购物节,海曙不大,可吃喝玩乐样样全!”
【回眸30年】
海曙借助载体更新不断提升区域业态促进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海曙提出“三产服务城市”理念;90年代开始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改造中山路、城隍庙,逐渐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升级改造后的中山路被誉为“浙东第一街”,此时的传统服务业得到迅猛的发展;2000年后,“两区战略”促动海曙率全市之先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重点转向现代服务业,启动了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新星商业中心等功能性区块建设,改造亚细亚等老旧楼宇,建设科创软件园、启运86等产业集聚区,极大拓展了海曙经济的发展空间。
一系列举措后,海曙全区的企事业单位从1984的253家猛增至15990家,形成博洋、太平鸟等一批大集团,农业经济完全退出城区经济,至2007年底,海曙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85%以上,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国际贸易、货运代理、金融保险等行业成为优势产业,全市47%的货运代理企业和70%以上的金融保险企业集聚海曙,是宁波市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
【时间印记】
上世纪90年代,中山路改造,天一广场落成,鳞次栉比的高楼,交融汇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让面积仅29.4平方公里的海曙区一跃成为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那时的海曙商贸可谓盛极一时,余姚的陈女士提起20年前来宁波购物的体验,对坐拥银泰、二百、国购等大型购物商场的海曙印象深刻:“当时感觉中山路上的霓虹能照亮整座宁波城的夜空。”
迈入新世纪,如何让这霓虹的魅力持续辐射全城?海曙凭着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及现代服务业,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理念,努力使黄金地段产出黄金效益。
2012年的夏天,逛新街的王小姐惊喜地发现亚细亚大厦A座变样了:“楼里居然有保利的巨幕电影,莱迪百货也潮了。”“亚细亚大厦的地段优势注定了其高档次的经营业态,稍加提升便能产出黄金效益。”让这座20岁高龄的楼宇重焕青春的宁波颐高集团总裁乐秀国直言,“大厦经过外立面装修、承租户返租倒包,引进新业态后,同一座楼宇,租金比过去增加了10倍。”
“其实,2003年,我们就将发展经济的眼光瞄准了集约型、高密度特点显著的楼宇经济。”海曙区商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区政府协调下,盘活了中宁大厦、汇锦天元等7幢“烂尾楼”,天一豪景、都市仁和等新建商务楼陆续落成,海曙区的商务楼面积占市三区的70%。
集聚高端后的海曙经济在2012年后开始走一条融合之路。“线上线下要融合,文化商旅要融合,我们要让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上。”看着海曙经济一路走来的张宁辉把准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脉搏。2013年11月11日零时,太平鸟集团男装事业部负责人“青鲨”看着电脑屏幕上一路飙升的成交量欣喜不已:“看来今年整体销量破亿没问题!”与太平鸟一样“触电”的海曙实体企业博洋亦在当天实现了网上销量破亿的传奇。
与网络一样聚集人气的还有更新后的鼓楼沿,拥有永丰库遗址、督学府旧址等老宁波底子的老街区披上了灯光秀的时尚外衣,成为一个历史和时尚并存、文化和创意交融的宁波民俗文化商游基地,2月2日开街当天人流量便已破万。“老街新开感受大不一样,古戏台上演甬剧,油赞子、棉花糖,中间一排古色古香的小亭子里装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60多岁的王爷爷一早在儿子的陪同下从孔浦赶到鼓楼沿,看到焕然一新的鼓楼不住夸赞。
如今的海曙区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期盼,三江畔景无限,海曙勇立潮头,一路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