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节奏
【见证者说】
王国儿,海曙区房管处党总支副书记:“30年的建设一次又一次更新海曙这座城的高度与深度。”
袁卫东,海曙区城管局副局长:“城市管理不单靠管,更要好好理,城管人心里装着‘民’,不断革新管理方式,才能使管理惠民落于实处!”
【回眸30年】
海曙区城市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原砖混结构的老旧平房拆建为钢混结构的公寓楼,住宅小区建设向城郊延伸;2000年后,胜丰村等16个城中村全部启动整村改造,逾200万平方米农居房拆除后建成水岸花园经济适用房、联升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全区112个老小区全部完成整治;“宁波商业航母”天一广场、“三江明珠”和义大道等商业中心落成开门迎客,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站点及基础配套工程基本完成……
飞速成长起来的城市给管理带来了挑战。应对挑战,海曙城管一路革新:1999年起,改革环卫体制;构建“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格局;建立“城管、警察、法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保障机制;搭建街道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处理平台;对占道经营实行‘扣分制’管理;开展“三改一拆”和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工作……一系列实打实为民的举措让“城市管理看海曙”成为海曙城管担得起的荣誉。
【时间印记】
上世纪90年代,中山路实施改造,道路扩宽,两侧平矮的木结构房屋被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夹杂其间的范宅、王宅等历史文化建筑亦得到很好的修复。“当时我还不到20岁,浑身有劲,带头爬到拆迁房屋顶掀瓦片。”王国儿笑着说起当时参与改造的场景。
白驹过隙,一晃30年,而今年近六旬的王国儿走在繁华的中山路上,两侧美轮美奂的楼宇让这位与建设打了44年交道的老房管人感慨良深:“城市发展,拆建一体。天一广场、和义大道等商业航母都是在这些区块原住户配合搬迁的前提下建设起来的。”搬迁是为了营造更宜居的环境,对此,联丰村村民华国棠的感受最深:“村子要改造,我们一家四口搬出80多平方米的平房,等搬回来,住的就是28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30年间,海曙全区16个城中村全部启动整村改造,逾200万平方米农居房被拆除,水岸花园、汇景新苑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小区纷纷破土。
建设新小区,不忘老小区。始建于1996年的西河小区在2012年迎来新生:先进的单元入户门禁系统、优美的庭院式小区景观、便捷的花架式停车位……整治后的老小区让住户王大妈竖起大拇指:“不收一分钱,政府就把小区改得这么好,真好!”2000年,海曙区首次对高塘四村等47个未实施物业管理的老小区实施专项整治,此后每年整治一批,至2012年,全区112个老小区全部完成整治,成功打造出了西河小区等一批宜居精品工程。
一座城,三分建,七分管。“如何管好?立足民生、不断革新!”2002年区城管局成立之初便加入其中的袁卫东道出自己10余年城管工作的体会。
1999年,海曙初步形成建管分设、管做分离、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率全市之先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厕和部分道路的养护业务,全区90座公厕,每天从6时至22时均有人保洁,部分公厕24小时开放,所有公厕一律免费;城区道路及居民区全面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那年开始,马路干净,公厕不臭,连家门口那条小巷也天天有人扫。”在郡庙社区住了10余年的虞阿姨忆起当年,“干净”的体验印象深刻。
乌含巷住户刘国富对辖区城市管理的“干净”体验则是综合执法的做事利落:“以前中心菜市场门口摆满菜摊,脏乱差还影响行走。2010年,穿着工商、城管等不同制服的执法人员一来,该吊销的吊销,该取缔的取缔,标本兼治,这种现象就没了。”2010年,海曙区全面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创新推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全职全时间段对辖区内各类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执法和管理,为海曙居民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