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广场舞文明公约,“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提供更多公共场所

[中国文化报]宁波:意在终结广场舞扰民之困

    2014年08月08日 14:0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本报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通讯员 王赤洲

  面对屡成舆论焦点的广场舞“扰民”之争,拥有近200支广场舞队伍的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日前开出了一剂良方,推出“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的广场舞文明公约,此公约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场舞者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公约要求,在宁波海曙区公共场所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自觉服从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其中,夏令活动时间一般不早于6点30分,不晚于21点;冬令不早于7点,不晚于20点30分;持续不超过2小时,中午休息时间不活动。如遇中、高考等特殊情况,自觉减少活动时长或暂停活动。约定“现场声源处音量值不得超过85分贝,在距离声源最近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处,白天平均音量不得超过60分贝,晚上平均音量不得超过45分贝”。

  自家阳台正对联南社区小广场的吴女士,曾因早晚受舞曲轮番轰炸而烦恼,她对广场舞文明公约深表赞赏:“我们不是要制止广场舞,只希望音量能小点声,控制下时间。如公约能起到约束作用,对大家都好。”白云庄社区“彩霞”健舞队队长王菊萍说:“制定公约是好事,我们也不希望因为噪音而让广场舞饱受诟病。”

  一纸公约能否终结广场舞的扰民之争?宁波海曙区文明办主任周照宇表示,推出公约只是规范管理广场舞活动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将联系城管、街道等部门,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并组织志愿者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劝导和纠正。

  广场舞有群众需求,但不该与市民安居成为一对矛盾,广场舞扰民的背后,凸显的是公共娱乐设施的匮乏和配套政策的滞后。

  宁波海曙区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东表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海曙区有近70多个大小不一、功能互补的城市文化广场,并且还在积极建设。区文化馆还积极推行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向民众开放器乐排练厅、音乐舞蹈排练厅、艺术培训教室、多功能排练厅等,并制定《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项目表》。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该区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达150多场次。

  海曙区各街道也积极行动起来。拥有32支广场舞队伍的西门街道,以芝红社区为试点,与新芝小学达成协议,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和安保要求,按照活动规模、噪音大小等,与其他开放项目合理划分片区,制定了社区文体团队学校活动守则,确定各分队“固定活动区域、固定活动时间、固定管理人员、固定音响分贝”的“四固定”原则。自今年春节规范开展广场舞以来,芝红社区再未接到一起居民投诉。

  “通过团队化管理,增强了广场舞队伍的自律性。”西门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说,现在每支队伍都要登记备案,登记表的核心内容是团队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南门街道马园社区还安装了提醒滚动屏,不断提醒“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要求,滚动屏成了大妈们自律的法宝。

  据了解,海曙区有25所中小学在特定时间段开放操场,供广场舞者活动。宁波高塘小学自1998年起就向永丰社区跳舞居民免费开放,社区党委书记王利平说:“不仅是室外场地,室内场地也免费开放。16年来,永丰社区舞队多次获省市区大奖,居民们很感谢高塘小学提供的练舞场地。”而芝红社区广场舞队负责人赵美婷说:“以前我们和流动摊贩一样,到处找场地,还因抢场地发生争吵。现在新芝小学对外开放了,大家自觉降低音乐分贝,还互相提醒不要超标。”

  此外,海曙区白云街道新成立了广场舞联盟,号召广场舞团队加入,由专人指导居民文明有序跳舞,消除扰民因素。联盟还组织居民参加文艺培训、排舞演出和比赛等。该区文广局负责人认为,“街道提供免费的文化资源,居民在自律中尽情热舞,此方式值得推广。”

  文化部门还通过“海曙区都市文化联谊会”等社会组织平台,组织辖区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将活动场所无偿向广场舞者开放。

本文来源: 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