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宁波“三金一嵌”的形成与技艺特征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从一块木版雕成浮雕称为“实剔”,其中剔地平地是一项十分不容易掌握的技艺。因此如果采用将线条或花纹直接嵌入起槽后的底料内,同样达到浮雕的作用。这一事半功倍的发明,终在明代时在宁波形成。这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木构建筑和家具陈设品竞相精致和豪华,宁波发达的海运,大量南洋木材的运入,其中尤以紫檀、花梨等为大宗。象牙片嵌入红木,黄杨木片或骨片罗甸嵌入红木成为时髦的新品。今存宁波天一阁的清代早期木床遮枕,有象牙高嵌、黄杨木和骨高嵌(和嵌)。其中《牧童指杏花村》(象牙紫檀高嵌),不仅脱胎于木雕实剔,且镶嵌的花纹更具有瘦长、多孔、多曲的特色,在当时古朴厚重的气氛中可谓耳目一新。

  宁波骨木镶嵌与扬州、苏州的漆器镶嵌所不同的是,宁波人是将骨木、罗甸直接嵌入木器内部,而木器仅作表面处理。苏扬的做法是罗甸、象牙或罗甸等粘胶在漆底上再进行多层髹漆,最后直到把罗甸片淹没后再磨出罩光。而“百宝”的高嵌则直接在推光漆表面起槽胶贴,是为“漆器镶嵌”。而宁波人重嵌不重漆,称为“木器镶嵌”。(宁波博物馆有混合高嵌《祝寿图》)

  到了清代中晚期嘉庆到道光期间(1796—1805),宁波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西洋文化的渗透,特别在1840年“五口通商”以后。“城内红木作场,城外和丰纱场”。宁波镶嵌工艺在原有浮雕(实剔)木雕派生出来的高嵌,又派生出平嵌,并找到了宁波地域更容易得到的材料——牛骨,以及罗甸、黄杨木、大鱼骨、竹片、铜片、锡片等,形成了高嵌与平嵌同时辉映时期,今宁波天一阁有此种“和嵌”传世。

  进入清代晚期(咸丰1851—民国1911),宁波家具陈设中大量涌入西式家具,红木家具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在红木器具之中直接嵌入骨片和黄杨木片,正式形成了宁波骨木镶嵌,且逐步以平嵌占主流,仅少数富豪用骨木高嵌。如同治三年(1864)年宁波苍基陈家女儿嫁到西门张家,费时三年,耗工数千,精心雕嵌的骨木镶嵌千工床(今存宁波博物馆)。宁波民俗认为“做人一世,半生在床,生来死去一张床”,故朱金木雕千工床和骨木镶嵌千工床是宁波眠床的二大绝品。

  由于高嵌终究做工太大,虽然比实剔木雕要省工,但与平嵌相比,更费工数倍,而优秀雕工难求。于是市场上竞争取胜的是“若要俏,三分孝”的清一色骨片平嵌占了上风,骨嵌的工场及修配店铺除了宁波市集中在城隍庙石柱桥、药行街以外,在大桥、溪口、姜山、宁海、慈溪、余姚以及上海、舟山都有宁波镶嵌作场和店铺。今存日本神户吴锦堂纪念馆的一张骨木镶嵌平嵌宁波床是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从家乡带去,至今尚存。在北京颐和园乐寿堂至今尚存宁波府进贡的骨嵌交椅、八角茶几,笔者在1967年曾作考察。

  宁波骨木镶嵌从民国前期(1911—1935)起,中外样式的木器无不镶嵌,因此在嘉兴烟雨楼、苏州拙政园以及远及汉口、山东、温州、绍兴也能发现宁波人作的镶嵌,而且有些图样有洋人、洋房、洋车,可见宁波人是会十分赶时髦合潮流的。但此时宁波镶嵌中的高嵌已绝迹,清一色的骨木平嵌制作也显得粗制滥造,仅仅保留了形式和品种而已。

  抗日战争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式木器门可罗雀,西式家具也难盈利”。(民国《鄞县通志》),宁波镶嵌跌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宁波骨木镶嵌终于又“东山再起”,并成为浙江省的著名手工艺品,但作品限于骨木平嵌和罗甸平嵌,1984年前后出口外销达数百万元。

  宁波骨木镶嵌在恢复发展期间制作过不少无愧于历史的不朽名作。如1974年制作的骨木罗甸、象牙综合性平嵌的大屏风《群芳雅集》(俗称《百美图》)。这件高3米,宽4米的大型珍品开创骨木镶嵌的新纪元,100位高0.2米的仕女与中国山水园林融合成诗情画意的千古画卷,惊艳于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由香港宋城珍藏。1985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又调集设计师和名艺人又制作了更为气派的大型双面组合柜,依然是罗甸、象牙、骨片、黄杨木、牛骨等十多种材料混合镶嵌而成,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外销于海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现代科技的发展,必将导致手工技艺的萎衰。宁波骨木镶嵌仅以制作小型旅游品和家具器物装饰品为主。但宁波镶嵌的艺师们南下广东,西进东阳、常熟,镶嵌手艺移植开花,至今在数千里之外见到的宁波镶嵌其实不一定是宁波所产。

  作为宁波骨木镶嵌原产地的宁波,在宁波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于2005—2006年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006年1月,宁波市紫林坊调集技艺人员设计制作长5.4米,高2米的大型平嵌组合橱“千古梁祝情”,荣获2006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牌奖。2006年6月,宁波骨木镶嵌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语

  三金一嵌在宁波的形成和传承决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浙东七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浙东的特有的气候、港口贸易及风俗民情所酿成,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对这一民族民间的特色手工艺认识、重视不足,又受到盲目引起外来技艺干扰,致使优秀技艺后继无人。近几年来的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相信宁波“三金一嵌”在各方面的关注扶植之下必定会恢复光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