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非遗“牵手”科技 创新传统文化打开方式

    2021年06月15日 09:0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记者江儒斌通讯员吴安娜)6月10日晚上,张尤佳正在为明天的拜师仪式做着最后的准备。马上,她将加入到四明南词非遗项目的保护队伍,正式成为四明南词传承人陈祥源最年轻的学徒。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祥源从艺至今已有五十余载,熟练掌握四明南词演唱及乐器伴奏技艺,在传承培养后继人才方面,是示范、带头的核心人物。

  传统曲艺在时代更迭后,仍能被完整保留并得以传承,这背后离不开那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出力量的人们。

  区划调整后,海曙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8项,遗产名录数量的逐步增加,对海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数字化的今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新的思路。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跟一地风物、文旅资源充分结合,在科技的力量中更好地传承?在宁波府城隍庙内,这个疑惑得到了解答。

  这个坐落于城隍庙东厢房的非遗馆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却可以用别有洞天来形容。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之下,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一隅之地被充分展现了出来。登上通往非遗馆的颇具传统风格的木质楼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非遗风情水墨图卷——正在猜谜的孩童(宁波谜语)、正在播种的农民(宁波农谚)、热火朝天的舞龙(它山贤德庙会)、波光粼粼的月湖(七月月湖放河灯、月湖民间故事)、巍峨的天封塔(天封塔传说)、静静矗立的天一阁(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通过数字媒体投影系统、L型数字交互投影墙、雷达互动系统、定向音箱音频系统等技术手段,浓浓宁波风韵的民间文学、戏曲曲艺、传统舞蹈、民俗等非遗项目跃然于数字长卷之上。穿过走廊,一套全息纱幕将“化蝶”等梁祝经典场面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呈现在U型沉浸式投影幕墙上。“以往我看到的展陈多以文字、图片和少量实物为主,这样的‘黑科技’让梁祝传说的形象瞬间‘生动’起来。”前来参观的施女士不由地说道。

  “黑科技”在海曙非遗馆内随处可见。宁波汤团是怎么做的?传统榫卯结构是怎样的?黄古林草席是怎么编织的?在这里只要利用AR“放大镜”扫一扫,便可详细了解到这些传统技艺的难度。“我们提前为民众准备了多种多样的非遗场景。只要选择喜欢的场景,在绿幕前拍照,后台实时抠像,即可现场手机扫码下载并转发朋友圈。”非遗馆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前期的建设中,他们始终秉持着主题先行的宗旨,确保各项科技手段能切实服务于需要展示的非遗内容。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让民众能真正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了非遗的方方面面。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王杨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