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唐慧晔通讯员虞默之王彦禛)3月28日,白云街道三位社工收到了由街道颁发的“荣誉社工”证书。没有特别的颁授仪式,也没有鲜花掌声,但这一纸证书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
今年三月,白云街道于全区首创社工终身荣誉机制,通过民主推荐、评选,首批荣誉社工产生了,这是对社工的一次褒奖,也是白云街道不断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为特殊群体量身定制服务
白云街道首批荣誉社工获得者沈亚云和王亚莹虽然在不同社区工作,但同样的岗位让她们俩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社区工作最难的是什么?她们不约而同回答:“最难的是让每一个居民都称心如意。”
五年前,小区楼道需要维修翻新,而其中一户居民经济拮据,不愿承担相关费用,矛盾就发生了。有着十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沈亚云敲开困难户紧闭的家门,当起了“夹心饼干”,她搭建平台让楼道居民坐下谈,当面协商,费用怎样分配更合理、底线在哪里,问题都摆在台面上,居民各抒己见推动事情向前走。最终,该楼道其他住户一致同意帮助困难户分担60%的费用。
但沈亚云的工作并没有因为协商方案的敲定而告一段落,了解困难户实际情况后,她协助申请相关政策补贴、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为困难户寻找合适岗位、帮困难户孩子联系爱心人士结对资助直至大学毕业……沈亚云的定制服务,让困难户走出了阴霾。
“特殊群体是社区中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具体怎么操作没有规律可循,很多时候靠的就是社工自己的智慧。”沈亚云说。
一岗多职成为全能专家
郑立波是首批荣誉社工中唯一的男性社工,忙碌是他18年社工生涯的写照。
3月24日上午离上班还有15分钟,郑立波刚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有居民找上门来。“楼上的水漏到我家了,社区快来管管。”跟着居民到实地查看情况、给楼上住户打电话沟通,直到给了一个确切来修理的日子,居民才露出笑脸。
从居民家出来已经中午11点半,回到社区扒口饭,他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沿街店铺挨家挨户检查,对于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正,遇上脾气不好的老板,郑立波总要耗上大半小时。晚饭还是在社区吃,当华灯初上,郑立波在办公室收好碗筷,转身走进黑夜里,党支部还有个紧急会议要开。
处理居民楼漏水、沿街店铺检查整治、开会等都不是什么大事,但社区居民脸上的笑意实实在在。“几乎没有小郑不懂的地方,从户籍管理、缴纳水费到卫生医疗,我们关心的问题他都能答上来。即使答不出来,也会帮我们问过来。”牡丹社区居民严婉贞表示。
十本民情日记记录民事万条
“要想尽快熟悉社区情况,就得靠多走、多做、多和居民交流。”作为白云庄社区的新任党委书记,近一个月,叶人君主动给自己制定加班计划,每天延迟一小时下班,去社区转转了解情况,成了她每个晚上的功课。
这已经是叶人君在社区工作的第20个年头了,20年工作的积累,让她对于自己工作过的社区情况了如指掌,哪家哪户有哪些困难,她的心里都和明镜一样清楚。家住联北社区的叶师傅是位独居老人,有次生病住院无人照料,时任社区党委书记的叶人君知道后,立马带上生活用品赶到医院,陪着老人进出手术室、办理相关手续,还熬好术后补汤,一口口喂叶师傅喝。虽然这事已过去好几年,但叶师傅至今仍是感叹连连:“小叶书记就是我的亲女儿。”
熟悉叶人君的居民都知道,在她的包里,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面记录的既有群众反映需要解决的事件,也有她在网格内巡查时发现的问题。“每个问题,我都会标注好完成进度,以便给居民们进行意见反馈。”叶人君介绍,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一条,但有时也能记录四五条,20年下来,10本民情日记上记录的居民诉求也有万余条了。“时间一长,社工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个工作代名词,而是一种情怀与追求。”叶人君说。
从千头万绪的居民大小事到基层社会治理单位的顶层设计,社工在构筑和谐社会基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在我区,社工队伍已经扩大到840人,平均年龄在37岁。“荣誉社工终身机制对提升社工职业认知度和荣誉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对全区社工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也将着力于人才培养、激励和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区社工队伍稳定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