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海曙聚爱扬善在“甬”动

    2018年12月10日 09:5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黎升崔宁林婷婷吴乔璐)古林农保户姜善庭,10余年坚持资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

  西门个体经营户林展斌,高速上遇前车侧翻起火,救出车内一家七口。

  高桥企业家张月华,退伍不褪色,见义勇为伸援手,19年间救起11条生命。

  …………

  一个人,用爱,驱走寒冬的凛冽,树起一面面崇德向善的旗帜。

  一群人,用爱,书写海曙的气质,扬起满城见贤思齐的新风。

  在今冬第一场雪飘落的日子里,海曙很温暖,因为有爱,在这片热土上涌动。

  人人参与爱心接力

  “有事,您找城管小芦,每个月20号我都会来。”2009年考入月湖城管中队的80后协管员芦杰,在社区做义工时的一句简单承诺,连续九年不爽约,义务为片区老年居民理发3000多次,每月20号的服务已经成为社区最温馨的画面。去年5月,“芦杰志愿服务工作室”开张,自此,海曙区城管义工队伍增至5890人,单位会员(团队)达到242家,身体力行,组织开展义务服务、公益活动等。

  “这粥,只要大伙喝得心里热乎,我就觉得值。”2015年,由鼓楼街道爱心人士、企业众筹开办,不为赚钱、只想请70周岁以上老人喝粥的“百岁粥坊”成立,文昌社区志愿者周惠英和她的居民志愿队,打从成立那日起,天天起早买食材、备早点,台风天还义务上门给被困家中的高龄独居老人送粥。一碗碗热心粥,赢得了邻里口碑,负责记账的志愿者顾婷芬指着粥坊入口墙面贴的捐赠光荣榜说:“这么多热心居民的捐款支持,让粥坊越办越有爱。”

  西门街道翠中社区爱心互助会情系邻里,10年捐赠成公约;中北爱心车队心牵贫困家庭,12年公益接送成习惯;“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聚焦善别,临终送暖成责任……一人为善,人人向善。如今,爱心善举成为海曙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爱心帮扶、隐名捐款、文明尚德蔚然成风,每一次满满善意的奉献,托举了海曙的爱心高度。

  志愿服务为爱打底

  “听见,爱。”10年前,一家专为视力障碍者开设的特殊电影院在海曙生根发芽。81890搭建了光明俱乐部,一间会议室、一台放映机、一位讲解员、一批看护者,让盲人朋友们“看”上了电影。10年间,这个组织不断成长,功能从电影院扩充到网吧、图书馆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俱乐部”,服务视障者上万人次。在盲人们的心中,“81890光明俱乐部”是他们共同的家园,让他们走出与收音机为伴的封闭房门,在志愿者爱的声音中走进新世界。

  “感受,爱。”在铁路宁波站,海曙区文明办联合南站综管办,组织一群热心公益的“蓝精灵”志愿服务队,自2014年春运开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身着统一的蓝色服装,在铁路宁波站区域以“一天三班”轮流制,实现12小时无缝衔接,为旅客指路导航,提供志愿服务。来往旅客、行人在宁波这扇窗口,感受着海曙的温度。

  …………

  为爱打底,让志愿服务网格覆盖更多群体。海曙区建立起区级志愿者服务委员会、街道级志愿服务枢纽站、社区(村)级志愿服务工作站三级志愿者服务体系,在镇(乡)街道、社区(村)建起一批特色志愿服务站点;实施志愿服务制度化推进行动,依托81890志愿服务中心,健全海曙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健全志愿者星级认定奖励制度,建立区级志愿服务培训学院,加强城乡志愿服务资源联动,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与服务资源,不断播种爱心的种子,并将其洒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制度保障恒爱如春

  宋代西门口的安济坊、清代药行街的仁慈堂、民国开明街的寿义善会……海曙民众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海曙历届党委政府亦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厚培爱心沃土,集小善汇大爱。

  近年来,海曙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镇(乡)街道、区县(市)共三级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机制,每两月一次推荐海曙好人,每两年一次评选道德模范,采取基层推荐、资格审查、群众网上投票、专家评委会审核、公布表彰等程序,让广大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实现了从“群众评”到“评群众”的转变;密织全区慈善组织网络,依托各部门、相关单位、各镇(乡)街道,基本形成区级慈善总会、镇(乡)街道慈善分会、社区(村)慈善工作站三级一体的组织架构,为善行保驾护航。

  搭平台构筑爱心地标。承载公益梦想的海曙“善集”开街,汇集各方爱心力量“助益”甬城的憧憬与力量,成为我区依托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的枢纽和平台,成为各类公益资源的有效汇聚地、社会公众参与的鲜活实践地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固根据地;全市首个以爱心为主题的大型公园亮相海曙,12万各级各类身边好人故事,让每一个参观者感受善行绵延。

  有形高地渐成规模,“云端善集”日益集聚。2015年起,海曙顺应“互联网+”趋势,建起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网站、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微信群,开设志愿服务培训学院,改进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推出志愿服务岗位化,实现志愿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在让“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的同时,也让爱心公益顺着网络的“脉动”传向更远。

  “为呵护爱心善举,海曙给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以一定礼遇,在全区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点滴故事的传扬,道德风尚的熏染,使得大爱之心汇聚海曙,‘好人效应’逐渐显现。”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