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酸枝荷花贵妃榻
文人隐士必备的坐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释榻为“床也”。吕军、王秀林所著的《家具制作》中这样解释“榻”,是古代的一种坐具,其面板呈长方形,大多四面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早期专指坐具,但在后来也作为卧具使用。所以,尽管就其功用和形制而言,与床相近,但严格意义上的榻并不是供日常睡卧之用,更多地用于会客,榻上会放置矮几,几上置茶具、书卷或摆设,几的两侧铺设坐褥、隐枕,放置于厅堂、书斋等高雅场所。
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样式和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却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汉代的木榻已经相当发达了,样式不一,身份高的有独坐榻,身份稍低的也有连坐榻。木榻一般放在床前,可供上下床和放置鞋子之用,也有放在客厅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箱形结构的榻,其中大型木榻可坐多人,在榻上可以侧坐斜倚、品茶饮宴。
据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魏初时人管宁,归隐后常跪坐于一木榻之上,历时50余年,未尝箕踞而坐,榻上当膝处都被磨穿了,古人称此为“坐穿”。管宁所坐的榻称为藜床,是以藜茎所做的木榻。坐穿藜床的人有一种定性,心如止水,不随世间功名利禄沉浮求名求利,不奔走于权贵之门,是一位世外高人。所以自汉末以来,文人雅士和隐士们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清高和定性,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吸引。
晋代文人在坐榻之上下棋、谈话,既可终日参悟人生,静观世间万物,参禅论道;又可交友下棋,张狂失态,所谓魏晋风度,深为后世文人仰慕,风流余韵已至千载。此外,佛门僧人也有坐榻,又称罗汉床。榻与床的区别除了尺寸和高度以外,还在于床是睡眠之所,只可藏在卧室之中,是俗物;而榻却横陈在厅堂之上与书斋之中,是社交或文人雅聚的坐具,具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于是,床榻上卧着名士,绣榻上坐着佳人,在历代书画作品中的形象也格外引人注目,常常被绘于画面的中心位置。
到了唐代,木榻逐渐变高,已具备了卧、坐的双重功能,但榻上放物品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立凤墓中出土了一件三彩唐榻,由此可见唐代的宫廷之中,太子们也坐榻修心。明清时期木榻一般较窄,较多保留了五代和宋元时期的特征。榻一般四面无围栏,只有靠背且一侧有枕的单称为“美人榻”。清末民国时样式翻新,又出现了沙发式的美人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