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宋佳通讯员徐尚之)3月23日,海曙区一对60多岁的夫妇余阿姨陈叔叔(化名)老俩在遗体捐献申请表上一起郑重签下了字,成为宁波遗体捐献者中为数不多的夫妻档。
余阿姨住在海曙区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面积不大,却一尘不染。走进他们家,一眼就看到壁上挂着的几幅充满神韵的字画,仔细一看,竟全是陈叔叔的作品。一番聊天后,记者得知,陈叔叔还是研究原子能的高级知识分子,余阿姨也曾当了10年的广播站播音员。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两位两人的眉目之间显露无疑。
余阿姨夫妇有两个女儿,生活都过得很滋润,事业也有声有色。“我们是从旧社会走来的人,受过穷,吃过苦,怎么也没想到老来日子会过得这么好。”知足常乐的余阿姨一直心怀感恩。
一向开明的余阿姨一直有一个想法:生老病死是常态,将来如果自己过世了,不要留下骨灰、墓碑给孩子们添麻烦。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社会上捐献遗体的人太少,医院和医学院都缺少人体样本,于是想到:如果自己过世了,还能为医学做点贡献,那该多好!
想法虽然正常,却难免让亲人于心不忍,因此在与老伴商量时,余阿姨心中没底。可意料之外,老伴竟二话不说和她站在了一起。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了这桩心愿的二老一刻也不愿耽搁,他们拨通了114,联系到红十字会,然后根据流程,拍照、报社区审核、自己签字、家人签字……一个星期不到,就迅速办完了手续。余阿姨这才舒展了神情,“两个女儿一开始觉得难以接受,但她们到底是懂事的,沟通过后也可以理解了。”
余阿姨党组织关系所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对二老心存敬佩:“国家倡导文明殡葬、绿色殡葬,可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能主动做出这样的贡献,确实令人感佩!”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王小平认为,捐献遗体,无论对医学教育、疾病研究、救死扶伤,还是移风易俗、殡葬改革、节省资源,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捐献者博爱、奉献的精神境界。
据悉,今年是《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实施10周年。近年来,我市遗体捐献行为日趋规范,遗体捐献的观念也正逐渐被人们接受,申请捐献遗体者数量不仅逐年增加。王小平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生命的尽头,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