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林婷婷通讯员徐浩跃)每天上午7点到10点,66岁的郑如菊会带着一只陈旧的工具箱,出现在古林镇古林村阳龙文化中心,为老人们理发。现如今,剃头这个老行当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郑如菊还在用自己的老手艺为村里的老人们服务。
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把剃刀、一只陈旧的箱子,便是她的全部家当,她为老人们剃头、理发,一律免费。用郑如菊自己的话说:挣钱不重要,主要是服务社会,老有所乐。
郑如菊今年66岁,是古林镇古林村村民。三年前,在家闲不住的郑阿姨想起自己年轻时学习过剃头这个手艺,于是决定重新操起这门老手艺,为村里的老人服务。自村阳龙文化中心成立后,每天来这里看戏、聊天、吃饭的老年人逐渐多了起来。于是,郑如菊便把理发点设在了这里,每天上午7点至10点,定时为有需要的老人剃头。
郑如菊理发是个能手,以前家里的老人、小孩从来都不去理发店剪头发,都是郑如菊一手包办,村里的老人也个个喜欢郑如菊剪的头发,直夸比理发店的师傅还让他们满意。
刚忙活完一位顾客,还来不及喝口水休息一下,郑阿姨又迎来了第二位客人。她目光如炬,手艺熟练,只见她用锋利的剃刀在顾客面颊和下巴上飞快地剃刮,手稳且灵活。剪发、修面、剃须.....每个步骤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她的精湛手艺也使来此理发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一天5个左右,最多一天理发16个人。”郑如菊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和潮流的发展,她也根据不同老人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理发服务。“不管忙到多晚,但凡还有一个人等着,我也会给他理完发。”
作为村里的一名志愿者,郑如菊平时主动把家庭电话写给前来理发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让他们有困难找她,随叫随到。一段时间,86岁老人陈英梯没来村阳龙文化中心了,郑如菊便主动上门去看望。“这个老人一个人居住,前段时间身体还算硬朗,中心一有活动便来参加,洗个头、剪个发,还喜欢找人聊聊天。这段时间腿脚不方便了,走不了很多路。”郑如菊得知后,马上回家取来理发工具,为老人洗头、剪发,回家前,还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老人,嘱咐老人如果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打给她。
自退休后,为了让生活不寂寞,把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郑如菊把自己的生活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将自己的家里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还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在她的倡导下,古林村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清明做黑饭、端午裹粽子、夏季做灰汁团、冬至包汤圆......古林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起积极参与村里的老年人服务及各种文化活动,为老年人免费理发、洗头、洗脚,得到了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
同时,郑如菊还带头组建了村老年广场舞队伍,在她的积极带动下,广场舞人数从原来的几个人扩展成三十几人,老年人不仅找到了精神寄托,也锻炼了身体,参与度相当高,大家都夸郑如菊干了件大好事。
有人问郑如菊,本可以享受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为啥还要这样操劳?她说:“党和政府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建成的居家养老中心和文化中心,丰富了我们的退休生活,我做的这些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能生活开心,身体健康。趁着筋骨还活络,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当然要积极参与服务。”
“为老人们做这些服务,不为挣钱,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郑如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朴实的语言、实际的行动,透露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正是因为有郑如菊这样的热心人,才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老年人、服务村民的行动中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