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海曙新闻网 > 畅游海曙 > 小月推荐 正文
艺无止境 渐入佳境———记甬剧名家沃幸康
海曙新闻网   2013-01-24 10:49

  面前的他温文尔雅。即使是在闲谈时候,也腰杆挺直,坐姿端正,一开口,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似乎总有一方无形的舞台包裹着他,他力图呈现自己的最佳状态。这样的精神气质,跟他演绎的一些角色有巨大的反差,譬如《典妻》中那个嗜酒好赌、廉耻尽丧的“夫”,《风雨祠堂》中那个懦弱、平庸、无担当却不失善良本性的“程家传”。

  40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演了60余部戏。这些戏,有的由他担纲主演,有的他在其中扮演配角;这些角色,有的接近他英俊倜傥的小生本色,有的相去甚远甚至卑劣、猥琐。他反复地揣摩这些人物,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他们,将人性的幽微展现在灯光下,使他们一个个“立”在了舞台上。

  “演员有大小,角色无大小。”对每一个角色,他都是那样投入甚至玩命地去演。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第12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曲现代戏贡献奖、21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浙江省第11届戏剧节表演大奖、宁波市“六个一批”人才……每一次,听到他获奖,熟悉他的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实至名归”。

  模仿———进入———突破

  少年沃幸康有着浓浓的英雄情结。那个年代,革命样板戏流行,《智取威虎山》中足智多谋、大义凛然的杨子荣,《红灯记》中英姿勃勃的李玉和,都是他的偶像。1972年4月,17岁的他报考戏校,过五关斩六将,从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12名被录取演员之一。满以为,自己考试时唱的是一段京剧,从此可以走进崇仰已久的京剧殿堂,殊不知,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分配到甬剧团。听老师们打板、唱戏,他一脸惘然。虽说他是宁波人,对甬剧却一窍不通,连唱词都听不懂。17岁学戏,年龄偏大了点,骨头硬,练基本功很难。拉顶、走位、吊嗓子……一招一式都是如此生涩。当看到比他小的伙伴练功时伸展自如,并纷纷崭露头角时,他非常沮丧。“这个人嗓子很好,但不会演戏”、“这个人吃不下这碗饭。”3个月过去了,老师们也在私下嘀咕。

  “你既然已经吃了这碗饭,就必须做好,一定不能做‘回汤豆腐干’。”关键时候,爷爷给他打气。就是这么一句简单而实在的话,使他迈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

  于是,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压腿、吊嗓子、背剧本……星期天也泡在练功房里。有时候,一天下来,脚上起了血泡。有时,韧带拉伤,疼痛难忍,但他默默地挺着。渐渐地,他感觉自己的身子轻盈起来了。某一天,他“顿悟”了,原先难度很大的动作居然轻易完成了……

  终于,一年半后,一次中途考试时,老师们眼前一亮:这位年轻人,嗓子豁亮,一系列动作连贯娴熟,身形挺拔,眉宇间英气逼人。这难道是原先那个背有点儿驼,眼神、动作、表情总也协调不起来的学员吗?连曾断定他吃不了这碗饭的老师也连声称赞。剧团开始把沃幸康作为生角来培养。

  1975年,沃幸康第一次走上舞台,在《艳阳天》中扮演萧长春。从小有着英雄情结的他,演起这位正面人物得心应手,一炮打响。接着,在第二部戏《何陈庄》中,他扮演第一号男主角何文进。英俊的扮相、潇洒的台风、刚健清新的唱腔,赢得了不少观众喜爱。这部戏共演出了40场,场场爆满,几乎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而沃幸康也因为劳累过度引起了胃大出血,不得不到医院输血。躺在病床上,想着灯光、掌声、观众们热切的眼神,他感到温暖而快慰。

  此后,机遇频频垂青于他。在《杜鹃》、《拔兰花》、《雷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秋海棠》、《啼笑因缘》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人们记住了这位英俊的小生。

  光阴荏苒,8年过去了。这时,沃幸康已经不满足于对前辈老师们的模仿了。有人称甬剧是“话剧加唱”,没有严格的程式限制,有很强的可塑性。沃幸康的内心,涌动着创造的欲望。“为什么对于人物,老师、导演总能想得多,挖得深呢?”“到底该怎么演?”于是,他去请教天方和汪莉珍老师。天方老师借给他一些中央戏剧学院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关于表演方法和理论的。于是,一道更宽阔的门打开了。

  演戏,最后是“拼搏在文化上”。此后的舞台生涯中,一方面,他勤练功,不懈怠;一方面,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看戏剧理论的书,同时也阅读中外名著。“我喜欢静静地读小说,特别是细细品味、咀嚼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他说,作家以细腻的文笔来刻画人物,而演员则通过丰富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艺术是相通的。书中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有助于他把握各色人物,丰富想像力,弥补人生阅历的不足。

  他挑战各类角色,且大胆融入自己的体悟。在《艳阳天》中,他扮演英雄人物萧长春,同时又饰演老地主马小辫。这两个角色反差极大,但他“啃”了下来,而且演得生动、逼真。在演《秋海棠》时,沃幸康提出自己的想法:秋海棠的下半辈子始终生活在耻辱的阴影中,他潦倒、落寞、悲凉,但是,作为曾经的名旦,或多或少还会有旧日的一些气息。沃幸康说,“程砚秋先生‘文革’时在农村种地,当地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但是,还是察觉到了他的与众不同,这就是长期艺术的濡染和职业的涵养所致。”于是,沃幸康饰演的中年秋海棠,虽面目全非,但不是完全的颓唐、沉沦,一举一动间还表现出爱美、爱整洁的心态。在《守财奴》中,他演一个中国的土财主,之前他细细阅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力求准确、深入地把握这类人物。演出后,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台戏在没有灯光大布景,没有大制作的情景下,他一个演员支撑着一部大戏。”48岁那年,他在《天要落雨娘要嫁》中,演两个年龄段的杜文:18岁时的杜文,体态、眼神中要流露出少年心性。而36岁身居高位的杜文,却是圆熟老练,颇有城府。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和舞台经验的他演起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步入中年的沃幸康,常常反思自己演过的角色,如曾经的《爱情十字架》、《风雨一家人》等。他说,虽然,当初他的表演得到很好的反响,而且拿了奖,但今天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还是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2000年后,他迎来了戏剧人生的最辉煌时段,他“邂逅”了三个角色,那就是《典妻》中的“夫”、《风雨祠堂》中的“程家传”和《宁波大哥》中的“王永强”。前两个,都是旧时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用沃幸康自己的话说,他们游离于传统的道德评判之外,不能以简单的“好”和“坏”来定论。“夫”本性良善,由于社会原因和自身性格缺陷,恶习染身,最后残忍地典当妻子。沃幸康演绎的“夫”,畏畏缩缩、趔趔趄趄,或醉步踉跄,或以手遮面、羞惭满怀,或抱头蜷缩着蹲在角落里,让人感到可怜、可恨、可悲。而程家传呢?他懦弱,无担当,但又不是奸恶之徒,从富家子弟沦落为一个小店主,生活的磨难使他垂头搨翼。对曾经的情人,现在前来复仇的贵妇人他恐惧大于内疚。在“夫人”的步步紧逼之下,苟且求生不能,终于醒悟、反抗。最终看破世态后,他又呈现出宽容、豁达的一面。剧烈的戏剧冲突和内心矛盾,使得这部戏跌宕起伏,步步惊心。在演绎这个人物时,沃幸康以一个两手交叠放于腹前、见人总是点头哈腰的肢体动作贯穿全剧。于是,一个平庸、和善又有点猥琐的小店主便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对于死亡的恐惧,被“重叙旧情”的假象迷惑时流露的憨态,众叛亲离时的无助,欲哭无泪、百感交集时挤出的那个苦笑,醒悟后的愤然一击,彻底放下后的释然……形神兼备的细腻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人物一路变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得极好”。上海戏剧学院的刘明厚教授专门撰文评论沃幸康的表演。

  “王永强”是一位踏实、低调、励精图治、重情重义、千里报恩的企业家。为了演好这个人物,沃幸康“咬紧牙关”减肥,每顿只吃二两饭,体重足足减了10斤。他不仅反复阅读了蔡康的报告文学《生死兄弟情》,而且和人物原型王国军交流。在和王国军的接触中,他找准了一个动作,就是抓后脑勺,人物的憨厚、朴实通过这个动作得到体现。剧中,王永强寻找18年前的恩人,恩人却成了“墙上挂”,报恩无门,终身遗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时,他拉着装有祭品的车,步履艰难且跪且行。当找到大哥坟头,他长跪过去,一段长长的激昂的唱段,足足7分钟,一气呵成,把内疚、辛酸、自责、痛悼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场戏,对演员来说,是动作的突破、嗓子的突破和体力的突破。观众被深深感染,很多人热泪盈眶,掌声一次次响起。一次,在宁波凤凰剧院演出时,有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触景生情,嚎啕大哭。“他的唱段充满情感,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原主任王敏教授这样评价他。专家们研究建议,要把《宁波大哥》第7场作为甬剧的保留节目,教育教学下一代。

  舞台———研究———传承

  沃幸康的QQ名就是“王永强”,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角色的心仪和全身心投入。有一次,《宁波大哥》连演五场,他的膝盖磨破了,护膝上血迹斑斑,更让他焦虑的是嗓子哑了。四处求医,医生们的回答是一致的:体力耗尽,惟一的办法是休息半个月。他陷入纠结,接下来还有几场演出。继续演吧,对身体的破坏性可想而知。不演吧,好不容易排出这台戏,对团队、对观众他能说“不”吗?票子都卖出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啊。这时,他感到自己已经不属于自己。于是,他恳求医生给他打激素,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一共打了三次。他不能多说话,就隔三分钟对钢琴试一试嗓子。那几天,对他来说真是度日如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经历。

  这三个人物形象,在他的演艺生涯中是一种突破,一种质的飞跃。

  渐入佳境,这个词对沃幸康来说是最确切的了。

  “沃幸康太认真,有时认真起来简直有点神经质了。”甬剧团的老团长、著名编剧王信厚如是说。“他是能为艺术献身的人。”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郭国强这么评价。

  沃幸康实在太喜欢舞台了。对舞台如此投入、痴迷,往往是第四场才有他的戏,他第一场就在穿衣服了,穿好戏服就静静候在一边,不说话,几十年都是这个习惯。在他看来,舞台是神圣的,上台前就得酝酿、铺垫、寻找感觉。只有备足了功课,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艺术准备,上台后才能唱得顺畅,人物味道才能浓,台上气场才能足。“沃幸康在台上很亮。”观众们说。而这“亮”,是因为台下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因为长期文化艺术的熏陶。

  2009年,剧团复排《秋海棠》。最后一幕是秋海棠死在舞台上,而且是花旦演武生“摔”的动作,摔死在舞台上。排练时,每一次沃幸康都是真“摔”而且达到剧本所要求的“摔”的程度。一次彩排时,他一个不慎摔伤了肩膀,第二天连手都举不了。“要么不摔了,我们调整动作吧。”导演汪莉珍心疼地说。可是,为了演出质量他坚持不改。怎么办?他硬是靠吃止痛药完成了任务。这只手,直到现在还不大提得起来。观众也许记得《宁波大哥》中“王永强”最后手托红领巾、虔诚举起的动作,沃幸康是把肚子挺起来,借助腹部的力量完成的。

  “沃老师太认真,太严肃。”青年演员说。他们喜欢沃老师,因为沃老师常常看他们排练,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但是,沃老师非常严谨,他当甬剧团团长的时候,在演技、艺德方面都严格要求团员,无论是在城市的大剧院还是在乡村的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招一式必须板正,不能走样。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有时,他在戏中扮演多个角色,往往是上一场,演主角,风生水起。下一场,他演一个无名小卒,默默地在旁立着,长时间纹丝不动。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学一辈子,演一辈子,舞台表演不会停止,创作永无止境。”沃幸康说。甬剧于他,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融入他血脉和灵魂的事业。

  现在,他不仅还活跃在舞台上,而且,为抢救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他是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甬剧传习部主任,他不仅整理甬剧的老剧目、音像资料、演出说明书,还教习、传帮下一代学唱甬剧。

  “甬剧这个剧种来自民间、生自民间,她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她是城市文化的‘声色’载体。挖掘如同抢救,非常有意义。”他说。一些甬剧的老剧目,比如72个小戏,现存资料稀缺,靠的是老艺人口口相传。为了抢救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专门启动了“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计划走访上海、宁波两地的30多位甬剧老艺人,整理甬剧的历史资料。沃幸康为此辗转奔波,四方跋涉。8月酷暑,他到上海文化档案馆查找资料,把曾经的堇风甬剧团的布景设计资料、戏考、演出说明书拷贝过来。他挨个拜访一些甬剧的老艺人,听他们追溯、回忆,谈甬剧的观感和经验,归纳成文字,制成音像材料。2012年,他两次赴沪,收获颇丰:杨云棠老先生对生平故事已记忆模糊,但张口就唱出了100多句原已失传的宁波滩簧《游码头》;老艺人张秀英的女儿把珍藏着的母亲的遗物送给他,那是一本泛黄的《传统剧目汇编》,收录了14部剧目,有些剧目,连他这个唱了40年甬剧的人都没听说过!这怎不让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而他自己,也对艺术生涯进行了总结,为甬剧音乐唱腔的研究提供素材。2012年12月19日,《沃幸康甬剧经典唱段专辑》首发式在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址举行。这张CD是首张甬剧男演员的演唱专辑,也是沃幸康从艺40年来舞台表演的一个缩影。10个经典甬剧唱段,既选录了《拔兰花》、《半把剪刀》、《杜鹃》等传统剧目中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也选录了近年来甬剧新编剧目《风雨祠堂》、《美丽老师》、《宁波大哥》中极具感染力的新唱段。唱腔刚柔并济,清醇、丰沛、刚健、婉约,听声音就能感受到一种形象,一种气质。

  与甬剧为伴的日子,淡泊、宁静、充实。家人对他的事业非常支持。妻子是他忠实的观众,每次表演一定去观看,还给他提意见。女儿上高中时,就为老爸写戏剧评论。“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我妻子包去了。”说这话时,沃幸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实习编辑
 
 
图文趣事   更多>>
 
  更多内容
·深入贯彻十八大 加速推进"四个领跑"访谈之三
·白云庄社区直选:选民与候选人“面对面”
·海曙交警与禁毒民警联合查“毒驾”
·读书会吸引商圈青年遨游书海
·海曙城西商业副中心加速成型
·"@海曙小微"获华东地区"政务微博十佳应用奖"
·习近平重要讲话传递反腐倡廉新信号
·宁波市探索拟提任干部财产在单位内部公示
  焦点·专题
·宁波民营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百年民光”权威史料
·关于“冷”的宁波老话
·旧时浙东地区的婚嫁礼俗(上)
·《梦想合唱团》今晚上演"群星汇"
·《周律之书法篆刻集》出版
我视角里的天一阁
  
·宁波东钱湖的历史沿革
·《宁波下饭诗500首》辑注缘起
·近期好书推荐
·冬季到石浦渔村品海鲜
  时尚·娱乐
·F4确认重聚江苏卫视春晚
·《霍比特人》2月22日内地上映
·闾丘露薇微博回应称未暗讽柴静不专业
·赵忠祥倪萍:不适合现在节目
·陈奕迅称霸“十大中文金曲”
  健康·生活
·孕期4大危害 易致胎儿畸形
·水质硬容易导致结石吗?
·五招巧除煎炸食物致癌物
·中药防流感守家门
·春运回家 肝病患者长途旅行要注意啥?
  家居·装修
·家装建材保修期统一标准缺失 消费者维权是难题
·2013年家装流行趋势
·老板“跑路”,“家居地震门”
·家具以旧换新政策将延续
·转手“房”装修费不能重复纳税